日光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Talk补钙真的能促进长高预防骨质 [复制链接]

1#

DD健康群里很多家长在问,什么牌子的补钙产品比较好?我问,为什么要给孩子补钙?回答是:“不知道,只是看其他家长都在给孩子补钙,所以也打算补补钙”;DD健康群还有很多间质性肺炎的患者,因为需要终身服用激素,也在长期补钙,补钙真的能预防激素所引发的骨质疏松吗?很多年过50岁的人也会大量补充钙,希望能预防骨质疏松。补钙真的能预防因年龄增长导致的骨质疏松吗?首先,我们先了解下“钙”对人体的“作用”,包括:有益的作用及有害的作用;再了解了骨质疏松形成的原因,就知道,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补钙;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钙对人体的作用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也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成年人身体中的钙含量约占体重的1.5%-2.0%,人体总钙含量达-g,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组成人体支架,成为机体内钙的储存库;另外1%存在于软组织、细胞间隙和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与骨钙保持着动态平衡。

钙的生理功能:

1.作为骨头和牙的主要原料,组成人体的支架;

2.骨钙是钙的储存库,通过“成骨”、“溶骨”保持血钙的平衡。就是血钙降低了,破骨细胞活性会增强,通过溶骨释放钙,保持血钙的稳定;

3.钙是人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使人体各器官能够正常运作;

4.维持肌肉和神经的正常活动;

5.参与凝血作用;

6.维持细胞膜的通透性及完整性。

不恰当补钙的危害

钙在人体内含量不足或是过剩都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钙进入人体,先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许多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对身体越有好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通常每天需要摄入-毫克的钙。并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

1.补充过量的钙离子会影响人体对其他必须矿物的吸收率如镁、铁、锌、磷等,危害健康;

2.婴儿囟门过早闭合,头颅不能随着脑的发育而充分增大,一方面形成小头畸形,另一方面限制脑部发育;骨骼过早钙化闭合,身高生长受限;儿童低血压,后期有罹患心脏病的危险等;

3.过度补钙只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结石病的发生。因为钙并非那么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过多摄入却不能吸收,又同时摄入草酸类物质,就可能结合后形成草酸钙结石。而草酸大量存在于各种蔬菜类食物中,例如菠菜、绿茶等,有些非常细小的结石结晶可以通过尿液排出,稍大一些的就可能引起肾绞痛等问题,导致疼痛和尿血,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肾损害;

4.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从而加速动脉中沉积物的形成,因此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脑卒中、心梗等;

5.补钙药物可能增加中老年人患心脏病风险。《英国医学杂志》报告说,新西兰和英美研究人员共同回顾分析了近年来全球各地十多项有关补钙的研究,其中涉及一万多名中老年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服用了补钙药物或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安慰剂,并接受了年份不等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将这些结果汇总后发现,那些服用补钙药物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要比不服用者高出30%。

钙在心脏电生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钙离子在人体内的浓度变化会对人体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红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会降低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及红细胞的寿命。血液的黏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和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降低,使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毛细血管,就增加了血黏度,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钙离子浓度升高会增加心输出量,使血压升高,还会产生钙斑、结石,乃至肾损害。

6.近年来对痴呆症的病因学研究表明,钙稳态失调,即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内钙离子增加,能使细胞内的“活性氧”类物质增加,导致体内脂质过氧化,这也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7.白内障风险:在眼内房水中钙浓度过高,可沉淀为晶体蛋白,增加白内障失明风险;若钙在眼角膜周边沉积,将会影响视力。

8.人体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如厌食、恶心、消化不良、便秘。

影响长高的因素——生长激素

个子高矮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父母个子高,孩子的个子都不会矮,遗传因素占70%。环境因素也占重要的比重,比如营养均衡、睡眠充足,适当运动等,都可增加长高的几率。2-12岁孩子的身高标准是:年龄×7+75cm,每年生长速度不低于5cm。如果孩子较同龄孩子矮,需要检查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这些激素是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激素。另外需要做骨龄测试,如果骨垢线没有愈合,孩子可以长高,男孩有些可以长到22岁,女孩有些可以长到20岁左右。

生长激素是促进我们生长最重要的一种激素,由脑垂体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刺激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经肝脏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骨骼,促进软骨细胞分裂,钙化沉积形成骨骼的生长。

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包括:

1.睡眠:生长激素在夜间10点左右开始处于分泌高峰,如果睡眠太晚或睡眠时间不够长,生长激素会分泌减少,因此,儿童要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

2.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利于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增高的运动包括:芭蕾、排球、篮球、足球、慢跑;不利于增高的运动包括:举重、过度运动、马拉松等。

3.情绪:压抑的情绪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

如果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医院检查骨龄与生长激素,如果因为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在骨垢线未闭合前可注射生长激素,促进小孩的生长。

4.营养:适度的蛋白质饮食,有利于长高。睡前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如牛奶等,其中的氨基酸可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长高。均衡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是生长必需的营养素,不仅仅是“钙”。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杨健认为,睡前一杯奶有助于儿童长个。

诱发骨质疏松的因素

当今社会,一提到骨质疏松大家都不陌生,而它的外在特征也很明显,如骨痛、易骨折、弯腰、驼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身长缩短,这些都是骨质疏松惹的祸。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药物、年龄、营养、运动等,了解骨质疏松的致病原因,有利于正确的防治。

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骨吸收(溶解)增加。

1.

年龄因素

骨中有一种破骨细胞,负责清除旧骨,有一种成骨细胞负责形成新骨,正常情况下,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形成一种平衡,骨量正常。当破骨细胞活性过大时,骨吸收(溶解)增加,钙从骨中溶解出来,骨量降低,血钙升高,常见于老年人,尤其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

年龄增加,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大于成骨细胞活性,表现为“溶骨”增加,形成骨质疏松。此类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性激素得到缓解。

2.

药物因素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间质性肺炎、硬皮病、红斑狼疮、湿疹、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也用于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重度炎症的救治,由于许多疾病需终身用药,或重症抢救时需大剂量用药,导致其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由于3年非典大量使用皮质激素,导致很多幸存者股骨头坏死,所以,3年后,我开始研究替代“糖皮质激素”的抗炎药,提出在病毒性疾病的救治中,用甘草酸代替皮质激素抗炎,年新冠疫情中,我提出的“防御性鸡尾酒方案(甘草酸二胺+VC+芦丁)”,让很多重症患者迅速康复,这套方案,在疗效确切的基础上,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不会导致骨质疏松和股骨头坏死。

2.治疗胃部的一些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服用后影响身体钙质吸收;

3.四环素、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对儿童的骨骼发育有一定影响;

4.抗癫痫、抗帕金森药物对身体维生素D吸收的下降;

5.利尿药物、如呋塞米与氢氯噻嗪;

6.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等;

7.抗结核药物。

3.

疾病因素

1.内分泌性疾病: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

2.肝病、肾病,血液透析;

3.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

4.类风湿性关节炎;

5.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ast-Cell病等;

6.其他原因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4.

废用性:运动是延缓骨质疏松的办法

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骨萎缩、伤后骨萎缩等。

太空宇航员由于长期失重,骨骼得不到适当的负重训练,导致成骨细胞活性减弱,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引发骨质疏松。

现代人越来越多的久坐,缺乏运动,也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5

饮食

不良饮食习惯,如大量喝可乐、嗜烟、酗酒,会导致骨钙流失。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都是骨质疏松的诱因。

6

骨质疏松治疗方法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包括雌激素代替疗法、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二磷酸盐,这些药物可以阻止骨吸收但对骨形成的作用特别小。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黄酮。

1.激素代替疗法:激素代替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最佳选择,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激素代替疗法可能带来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激素代替疗法避免用于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其副作用者。①雌二醇:建议绝经后即开始服用,在耐受的情况下终身服用。周期服用,即连用3周,停用1周。过敏、乳腺癌、血栓性静脉炎及诊断不清的阴道出血禁用。另有炔雌醇和炔诺酮属于孕激素,用来治疗中到重度的与绝经期有关的血管舒缩症状。②雄激素:研究表明对于性激素严重缺乏所致的骨质疏松症男性患者,给予睾酮替代治疗能增加脊柱的BMD,但对髋骨似乎无效,因此雄激素可视为一种抗骨吸收药。③睾酮:肌内注射,每2~4周1次,可用于治疗性腺功能减退的BMD下降患者。肾功能受损以及老年患者慎用睾酮,以免增加前列腺增生的危险;睾酮可以增加亚临床的前列腺癌的生长,故用药需监测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还需监测肝功能、血常规以及胆固醇;如出现水肿以及黄疸应停药。用药期间应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供应。另有外用睾酮可供选择。

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该类药物在某些器官具有弱的雌激素样作用,而在另一些器官可起雌激素的拮抗作用。SERMs能防止骨质疏松、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这类药物有雷洛昔芬,为非类固醇的苯骈噻吩是雌激素的激动药,能抑制骨吸收、增加脊柱和髋部的BMD,能使椎体骨折的危险性下降40%~50%,但疗效较雌激素差。绝经前妇女禁用。大豆异黄酮为弱的雌激素营养补充剂,对更年期女性有一定改善作用。

3.二磷酸盐类:二磷酸盐类是骨骼中与羟基磷灰石相结合的焦磷酸盐的人工合成类似物,能特异性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并增加骨密度,常用药物,如氨基二磷酸盐(阿仑屈酯)、利塞膦酸(利塞膦酸钠)、氯瞵酸(氯甲二磷酸盐)(商品名骨膦)以及帕米膦酸纳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特强,治疗剂量下并不影响骨矿化。阿仑膦酸钠(商品名福善美)证实能减轻骨吸收,降低脊柱、髋骨以及腕部骨折发生率达50%,在绝经前使用可以阻止糖皮质激素相关的骨质疏松症。

4.降钙素:降钙素为一种肽类激素,可以快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慢作用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具有止痛、增加活动功能和改善钙平衡的功能,对于骨折的患者具有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二磷酸盐和雌激素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国内常用的制剂有降钙素(Miacalcin,鲑鱼降钙素)和依降钙素(益钙宁)。降钙素有肠道外给药和鼻内给药2种方式,胃肠外给药的作用时间可持续达20个月。

5.维生素D和钙: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和骨的矿化,活性维生素D(如罗盖全、阿法骨化醇)可以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钙素的生成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服用活性维生素D较单纯服用钙剂更能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和椎体外骨折的发生率。另有维生素D和钙的联合制剂可供选择,治疗效果比较可靠。

6.氟化物:氟化物是骨形成的有效刺激物,可以增加椎体和髋部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每天小剂量氟,即能有效地刺激骨形成且副作用小。特乐定(Tridin)的有效成分为单氟磷酸谷氨酰胺和葡萄糖酸钙,与进餐时嚼服。本药儿童及发育时期禁用。

点击可查看大图

对于接受治疗的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建议每1~2年复查骨密度一次。如检测骨的更新指标很高,药物应减量。

为长期预防骨量丢失,建议妇女在绝经后即开始雌激素替代治疗,至少维持5年,以10~15年为佳。如患者确诊疾病已知会导致骨质疏松,或使用明确会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建议同时给予钙、维生素D以及二磷酸盐治疗。

钙剂在骨质疏松治疗中处于什么地位

补钙是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成熟骨重量的60%是矿物质,主要由钙盐构成,因此钙是骨骼生长发育和骨量维持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大量医学证据表明,单纯补钙对骨量增加的影响非常微弱,也不能够预防非椎体骨折的发生,而合并应用维生素D及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后,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及骨折。所以,骨质疏松远不是单纯补钙那么简单,应该依据骨质疏松类型,有针对性地治疗。

补钙注意事项

1.测尿钙和血钙,防止过度补钙:近年来,有报道称大量钙剂补充会引起血钙和尿钙增加,会增加心血管钙化、心血管病、肾结石等的发病风险。所以补钙的同时要定期测定血钙和24小时尿钙变化。

2.监测维生素D水平,联合维生素D补钙:钙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结肠吸收,十二指肠上皮细胞钙通道具有明显的钙通道依赖性。钙剂吸收入血需要依赖活性维生素D。而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过80%的老年人都处于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状态,所以在补充钙的同时,大部分人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

补钙防治骨质疏松是误区

单纯补钙可以部分延缓骨质的丢失,但不能根本解决骨质疏松的问题,因为多补钙未必能使钙被人体吸收。长期单纯补钙可产生便秘,对于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来说还会出现肾结石。影响钙代谢的主要激素有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和降钙素,妇女到了更年期或缺乏户外活动,都会使雌激素浓度下降,维生素D合成减少,肾、小肠对钙的重吸收减少。

一定不要过度防晒

当今女性,为了美,盲目听信化妆品商家的宣传,阴天或室内也会涂抹大量的防晒霜,过度防晒。首先,防晒霜中的防晒剂所形成的化学毒害可能远远大于紫外线的伤害,是导致当今女性乳腺癌高发的原因之一,其次,过度防晒会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钙吸收不好,极易未老先衰,导致骨质疏松。

过度防晒会导致很多疾病。那些从来不在夏日享受日光浴的女性,死亡率可能是每天都晒太阳的人的两倍,英国每日电讯报揭示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瑞典的研究人员对名妇女随访了20年后得出此结论。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中容易导致皮肤癌,英国的医疗部门建议避免过度日晒,但是新近的这项研究却发现,对于日照强度较低的国家而言,强调防晒反而对女性的健康不利。

这可能是因为人体内缺乏维生素D会增加患糖尿病,肺结核,多发性硬化症和佝偻病等的风险,而数据表明,过去的15年,由于防晒意识的普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上升了4倍。另外,补充维生素D可以有效提高乳癌妇女的生存率,而补充维生素D最有效且方便的办法就是晒太阳。同时,维生素D水平低与皮肤癌及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生也有关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