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说明我的基本情况。
首先,我经历了两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次报考的学校是北师大,第二次是天津师范大学,两次都是唐宋文学,最终被天师录取,两门专业课的分数分别是和。
其次,我是一名三跨生(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域),其实经历过之后就发现,所谓“三跨”也并没有舆论鼓吹得那么难,这要视情况而定,名校名专业无论你否跨专业都是很难,但一般的学校就相对容易。
时间追溯到大三上学期,仿佛到了一个决定未来人生道路的时刻,我的眼前却是一片迷茫。因为没有读到我心念之的文学专业,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导致生活懒散,也许是像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一样,那时的生活真的是提前步入老年,没课的早晨睡到中午12点,还懒懒地不愿起床买饭而叫个不知添加了多少地沟油的外卖。我时常感叹“大学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大院子里共同生活”,然而,只是生活吗?希望和梦想何在呢?
在大三以前,我甚至愚昧到不知迷茫为何物,只是把享受生活实则是糟践生命当作理所当然并引以为傲。进入大三,眼看着大学生活过半,自己却一事无成。我真的不甘心我的大学就这么平淡地过去。
于是,经历过百转千回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后,我决定要跨专业考研。既然要轰轰烈烈地活一次,跨专业还不够,我要考一流的学校一流的专业。因为那时我觉得,必定是一流的学府才配得上我心爱的文学。就是这么头脑一发热,没有对自己的实力做过任何的评估,凭着单纯的满腔热血开始了北师路。
我把这叫做对梦想的追逐,哪怕失败了,我不后悔,因为我真的为之努力过。我讨厌一种说话方式,“当初我要是……肯定就……”,这真的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经历过怎么能有这样的判断?大话谁都会说,可是真正为一件微乎其微的事而努力,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更值得赞赏吗?所以,我总觉得,有梦想就要勇敢去追逐,追逐的目的不一定是众人眼中的成功,只为一颗无悔的心。
失败了真的很痛苦,我亲身经历过那种毕业季时他人已尘埃落定而自己却一无所有的酸楚,经历过亲戚朋友询问自己去往何处时的那种无言以对的尴尬,甚至也想象过别人说自己“不行”时的语气。可他们不懂你的选择,你为自己的心,生活始终是你自己的,不是任何其他人的。你成功了,别人或许会祝福,会夸赞;你失败了,别人可能会安慰,也可能会冷嘲热讽。
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你在别人那里不过是一句谈资而已。可是,你自己在你自己这里,就是全部。你永远是你自己的全世界。守住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选择,无悔就好。
好像抒情的戏份过多了,不过都是我真实的感受,现在言归正传。
关于北师,虽然是失败了,但我觉得一些经历对跨专业的考生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回忆高考历程,我认为必须要先学习过了,才能复习。所以,我把我的跨专业考研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学习,第二步是复习。
首先是学习。大三上学期,我先是买来北师文学类的考研参考书,然后开始通过超星学术视频学习各门课程。本专业的课也不能都逃,总是要到场的。我经常是把包放到上课的教室佯装到场,然后到隔壁自习室拿出下载好的视频观看。
有时候自习室里只有我自己,看到视频里的老师提出问题,我还会把视频暂停,自己站起来出声回答问题,给自己一个“我也在上课”的假象,好像我就是文学专业的。说实话,那时候我非常享受那种感觉,我觉得自己有想法、有追求。我不再懒散颓废,每天几乎都是宿舍第一个起床,开始了真正一个人的奋斗。
我边看视频边看课本,大概一年的时间,我粗略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西方文学史、东方文学史、比较文学等课程。说粗略,真的是很粗略,一年的时间学习本该近四年的内容真的不实际,并且文学史是以文学作品为依据的,我也着实忽略了作品的阅读。
所以,我建议跨专业的考生,对于专业课一定要早准备。最好是大一就开始,先把目标院校的参考书买来,自己看不下去就边看视频课程边看书,然后尽量去阅读文学史或者视频里的老师提到的作品。
你本科学校如果有文学院的话,可以从大一开始就去旁听,这样也可以多认识文学院的学生,可以多多交流。如果你在大一的时候还不能确定目标院校,那也可以把袁行霈的那套《中国文学史》买来先看着,毕竟很多学校的参考书都有这套文学史,而且它也是很多学校的本科教材,又是一套非常经典的文学史。这样即便你的目标院校的参考书不是这套,也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因为我发现,文学的东西是需要积淀的。看一遍可能觉得什么都没记住,但其实它就好像是给你的身体做了一次轻盈的日光浴,你似乎感受不到它,但过一段时间,你看过的某种文学现象,或许就会在你的脑海里浮现。这也好像是我们小时候背诵诗词,不知道它的意思,但长大以后等你经历到相似的场景时那曾经背过的诗词会脱口而出。所以,积累下去,你会有收获的。
第二步是复习。对于备考北师的复习,我没有什么发言权,就不说了。
那么现在开始说天师的复习了。
正式决定二战已经是年9月,而正式决定考天师已经到了10月。在这里,我建议二战的考生不要在家里复习。(如果你自制力极强,这段内容可以略过不看)一方面家里的氛围不适合学习,可能会有很多琐事烦扰你难以静心;另一方面,二战没有压力是假的,这时候你已经毕业了,你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在校大学生了,父母可能会唠叨你,周围的亲戚朋友也会问起你的近况,说实话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非亲身经历难以真切明了。决定二战的时候早已毕业,诸多物件已运回家中不想再折腾回学校,于是我在我家所在地级市的一所医学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平时去他们的自习室里学习。
顺便说一句,医学院的有些专业到实习的时候是没有宿舍的,因此那附近专门为考研人准备的房子很多也比较安全,跟我有相同情况的同学也可以考虑这样做,但如果你能去目标院校附近找到合适的房子就更好了。二战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个研友,是不是一个专业不重要,主要是能有人和你一起奋斗,那样会更有力量。当然同专业的更好。
天师的古代文学有两门专业课,分别是代号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代号的中文专业文学基础常识。从年以后,天师已经不规定参考书目,但我们还是习惯于以年的参考书目为准。的参考书目就是袁行霈的那四本《中国文学史》,的参考书目比较多,包括《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等等,你可别被这么多的参考书吓怕了。
虽然有这么多的参考书,但其实考察的内容还是比较基础的,而且有些部分考察的题型比较固定,比如现当代部分就是考名词解释。概括来讲,天师的题目就是广而浅,这个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考察的范围广,古今中外皆有,另一个是考察你的概况能力和总览性的文学史思维,而与此同时又比较基础,不会有太多开拓性的题目,基本上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原话。
买全参考书和历年真题,就开始了正式的复习。我初步设想将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大体过课本;第二轮,记忆;第三轮,总结提升。但这是设想而已,最后时间不够了,记忆得差不多的时候已经到了临考前的一两天了。所以,还是早点准备比较好,这样心里更踏实。
第一,在大体过课本的时候一定要建立起所过内容的知识框架。就是说,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章这一节讲了什么内容,有几个要点。比如说,先秦文学这一编,就是讲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诗经》《楚辞》为代表的诗歌,一个是《左传》《庄子》为代表的散文。这样一划分,在你的头脑里就对这章内容有了清晰的认知,再去一点点细化就没那么难了。这个知识框架你要是很清晰,可以不写出来,但最好还是写一写。
第二,对很多同学来说最难的可能就是记忆了。文学史博大庞杂,众位古圣先贤、文学巨匠创造的这几千年的文学史浓缩在这几本书里,掌握起来实则不易。但如果你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再去记忆,就会变得容易很多。而且一定要有一个计划,每天看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数。计划要量力而行,防止因完不成计划导致的挫败感。其实完不成计划也很正常,可能你今天状态不好,这时候要学会给自己打气,从心底相信自己,然后适当调整计划缩小任务量。
对于天师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来说,袁行霈的那四本书是必须要掌握的,但是纵观天师历年真题,从未考察过近代文学,而且明清部分从未考过诗、文、词,这些内容可以作为兴趣了解,不是复习的重点。
对于文艺学部分,那本《文学理论教程》本身的框架性比较强,完全可以按照课本来复习。现当代文学部分,天师只考名词解释,你只需要把名词解释整理出来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些比较生僻的内容不可以忽视。比如16年考了“翟永明”这个名词解释,很多同学都没听说过,这就需要你在整理的时候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