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侯麦夏天的故事,向没有恋爱的二十岁 [复制链接]

1#

本文作者:树上的女爵

有四个夏天,我住在海边,无论雨中还是雾中,经常在沙滩上散步,看潮起潮落,看月明日升。海边的日子总是那么散漫无涯,心旷神怡。

夏季天气变幻不定,有时日光灼人,有时暴风骤雨。但你总能看到有船只在海鸥的叫声里远航或者归来,也有像侯麦影片《夏天的故事》里那样的年轻男女前来,泡在温热的海水里,享受着眼前短暂却热烈的爱情。

《夏天的故事》,一个男孩和三个女孩

已经拿到数学硕士学位即将参加工作的卡斯巴来到法国布列塔尼的海边度假,女友蕾娜去了西班牙,答应前来相会,却迟迟没有信件和电话。卡斯巴独自去海滩游泳、晒太阳,或者弹弹吉他、写写歌。但是你能看得出来,这个身材纤细、独自行事的家伙内心并不安分,他逡巡顾盼,正期待着什么,也许是另外一段夏日恋情的到来。

穿红色泳衣的女孩玛戈主动和卡斯巴搭话,她是民族学预科博士,目前正在婶婶的薄饼店里做服务员,顺便做布列塔尼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第二天她要去拜访当地一个老水手,邀请卡斯巴一起前往。

他们谈学业,也谈音乐和恋爱,整部影片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卡斯巴和玛戈都是一边漫步一边聊天,在友人以上、恋人未满的小心试探中维系所谓的男女之间的友谊。男女之间存在真正的友谊吗,影片中也抛出了这个问题。卡斯巴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男生的心声:如果连女朋友都没有,更不会有女性朋友。玛戈也在另外一个情景中袒露:跟男性朋友相处,像恋爱一样,也会变得敏感易怒。

电影采用了日记体叙事,日子一天天滑过,卡斯巴在等待蕾娜到来的同时,与玛戈朝夕相处,同时还认识了当地的一个女孩苏莲。苏莲性感迷人,嗓音出色,看似开放,其实原则性很强,比如她不会跟男生第一次见面时就上床,她不会当谁的替代品,要她就要丢掉别的女朋友。因为蕾娜迟迟不来,卡斯巴把写给蕾娜的歌《海盗之女》送给了苏莲,并和苏莲约好了一起去威松岛。

卡斯巴与苏莲刚刚熟络,享受到被追的成就感,这时蕾娜姗姗登场。俩人重逢的确如男女朋友一般甜蜜,但是第二次见面又吵得不欢而散。事实正如卡斯巴所言,蕾娜并不是特别爱她,糟糕的是他也不是特别爱蕾娜,双方并非非他莫属,所以俩人之间的关系忽远忽近。

卡斯巴放不下理想型女孩蕾娜,也不愿拒绝性感女孩苏莲,同时还和贴心女孩玛戈相谈甚欢。本来卡斯巴还自嘲,自己是个不讨女孩喜欢的人,就算和最逊的男人在一起,女孩们也不会多看他一眼,这是他的命。没想到乞丐变国王,一下子坐拥三个女孩。

老天可不会就此便宜了卡斯巴,常在海边走,哪能不湿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脚踩多只船早晚有船倾人覆的风险。导演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情节,让卡斯巴前一分钟差点陷入失约的尴尬,下一分钟又获得解脱,无疑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一个善意的戏谑,提醒年轻人:要写专一的歌,要爱专一的人,不然终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影片中“威松岛”是一个多次被提及的意象,卡斯巴早已答应蕾娜一起去威松岛;他在苏莲面前提起时,苏莲又迫使他二选一,答应了一起去威松;他还多次跟玛戈提过,和情人一起去威松的计划终会落空,不如他牺牲一下,和玛戈一起去好了。聪明姑娘玛戈说:等你走投无路时再说。

那个尴尬的情节就是他主动或被动地同时答应了三个女孩一起去威松,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电话打来敲定行程。卡斯巴左右为难,这时另一个电话打来,告诉他他想要的八轨录音机有货源了,让他第二天一早就去。卡斯巴决定以音乐的名义放女孩们的鸽子,其实也是给自己找一条逃生的路。他跟玛戈说:“现在很高兴,刚才很难过,两分钟内我的一生全改变。”

现实中,要是真遇到卡斯巴这种人,恐怕都会骂他个痛快,再扇他一平底锅。影片中,三个女孩都骂过卡斯巴“蠢毙了”,男人总是胆小虚荣怕冒风险,却还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去威松的计划落空,根本就是他一手造成的。玛戈说,女人再逊都不会如此。

卡斯巴这种男孩,本质不坏,只是还不成熟,错过和别离注定会是常态。等他真正懂得怎么爱一个女孩时,女孩们才会甘愿为他停留。

影片结尾,玛戈送卡斯巴乘船离开,俩人轻轻一吻,相约以后在雷恩或许还可再见。渡船缓缓驶离,古老的水手歌谣响起:“我要出海远行,留下玛戈一人,圣迪亚诺,张帆吧,远眺圣马罗灯火,思及恋人心悲戚……”

《夏天的故事》就像一则情爱教材,如果对爱情和人生仍然抱有信心,那就可以畅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卡斯巴终究会遇到那个肯陪自己去威松岛的人。

到了我这个年纪,也会觉得,找不找得到有什么要紧,一个人也可以去威松岛。如果一切只停留在计划和想象中,威松岛永远到达不了,但是只要付诸行动,远方就在脚下。重要的不是找到那个陪你去威松岛的人,而是无论去往哪里,不要辜负了沿途的风景。

依然是独一无二的侯麦风格

青年男女的爱情是侯麦永恒的主题,很难想象,拍摄这部影片时已70多岁的侯麦,还会执着于去探究爱情的况味。和四季系列的其他三部相比,《夏》更加富于青春时态,这也是夏季所隐喻的人生阶段,年轻时,恋爱正当时,随便一段遭逢就是缘分,没有父母的干预,没有权利的左右,没有社会俗念的裹挟,纯粹是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翘首以盼,浪漫变幻。那个年龄,爱情可能会无疾而终,但爱情最大的魅力不正在于一眼望不到头,没有唯一的答案么?

侯麦的剪辑师MARYSTEPHAN曾说,拍摄和剪辑只是侯麦生活的一小部分,剩下的时间他都在办公室里与年轻人谈话,分享他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大部分是有关情感的,他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发现了很多灵感。正是因为有对年轻人的诸多了解和对谈做基础,影片的呈现才会如此生活自然。

英国《每日电讯报》(TheDailyTelegraph)曾评价侯麦对于生活的见解随着年龄增大却越来越年轻,而观众们最终看到的夏天就是他将年轻心态和岁月积淀融合而成的“侯麦式”夏天——薄如蝉翼,透明而美丽。

侯麦的影片虽然会有明显设定的“道德困境”,让人物陷入一定的关系矛盾中,但是他并不批判,也不褒扬,偶有戏谑,留给观众足够的咀嚼空间——这是特别难得的一份来自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道德审判何其容易,呈现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犹如神迹的自然过渡中有所领悟,必定更加深入人心。

和侯麦的其他影片一样,甚至比其他影片更加突出,《夏天》里的人物对话非常密集,除了卡斯巴出场的最初几分钟,后面几乎每一分钟都有台词。充满自我剖析意味和哲学趣味的对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元素,也是侯麦风格的重要灵魂。侯麦在纪录片《侯麦:铁证如山》中说,自己研究的是一种“错误”电影,每一刻都有字幕,但他相信,文字记录是让电影流行的最关键的一环。

为了不让谈话的镜头显得单调,影片中的场景一直在变,有时在人群稠密的沙滩上,有时在岩石凸起的海岸小路上,有时在盛开着不知名小花的草地上,有时在出海的船上,有时在傍晚的室外餐桌上……

那些青春的面孔、丰富微妙的肢体语言、时尚的穿搭、变化的自然光线、极简的音乐,宛如一幅流动的法国自然画卷,目之所及,让人沉浸在侯式美学的渊薮里,兴味盎然,根本不会再去计较哪个角色的小是小非。这是多么精致上乘的情境电影。

众所周知,电影是个“烧钱”的行业,且不说经常爆出天价的演员出演费,单是设备、技术和相关的人员装备,就是非常可观的支出。胶片电影时代,一部电影胶卷的支出要占到整体预算的10%-50%不等。数字电影时代,35毫米专业大机器成为电影行业标准,相关的配备规模惊人。但是,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拍摄方便,新浪潮电影大师候麦坚持用16毫米“非专业”摄影机拍摄。在他的拍摄现场,“只有一个摄影师,一个录音师,一个全能,最多还有另一个自由人。”

还是侯麦的剪辑师说,在拍摄《夏天的故事》时,摄制组在海滩上拍摄真实的日光浴者和游泳的人,几乎没有谁注视摄像机,人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奇。其实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候麦的阵仗并不是很大,有谁会多注意熙攘的人群中一个教授模样的老头和一个拿着小摄像机的年轻女人呢?

我在看电影时特别留意了一下,成年人的确不会侧目多看,但是那些屁大的孩子们,都会好奇地多瞧上一眼。想象一下,侯麦与他们对视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种眼神呢?

往往都是如此,透过电影去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境遇,或者爱,或者死,代入个人感情,为之唏嘘动容。侯麦的影片是少数让我更多愿意透过影片去揣摩创作者心理的片子,导演并不在作品中寄托明显的个人情绪,但是他的个人风格却又无处不在,顽强深刻。

侯麦擅长使用自然的声音和光线,《夏天》里这一点显露无疑。听说他特别喜欢带着walkman到室外去采集自然的声音,诸如教堂的钟声,郊外的狗吠,清晨的鸟鸣。剪辑时,再把这些声音加入音轨。

“声音以及其意义,我喜欢将他们淹没在电影氛围中就像在生活当中一样。现在我也越来越喜欢运用那种直接的声音,我认为这样在电影中的效果会更好。歌唱的鸟儿只能是在那一时刻歌唱的鸟儿,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种虔诚的直线追求。”

让我敬佩的不仅是侯麦身上的知识分子气息,还有他的“清醒”,他在拍摄之前就知道用什么样的题材、人物、对话、音乐来构建一出生活戏剧,在完成之后他也知道,自己的作品吸引的只是一部分观众,参加活动和电影节并不会刺激票房大卖,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

活到老创作到老,持之以恒的创作范式,成就了大师,成为了风格。

为了报仇看电影

看完《夏天》,会对比其他三个季节的故事,同时想起以海边为主要场景的《绿光》。这些电影带来了什么,没有《我的姐姐》现实议题的延伸,也没有《星际穿越》那般纯粹想象的恢弘壮丽,就像一道写在纸笺上的韵律齐整的十四行诗,说不清楚它的每个字符的复杂意绪,就是觉得意味深长。

前些日子翻看韩松落的影评集《为了报仇看电影》,瞬时觉得有同感。“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

电影是真实的虚构,在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抵达的梦,是否可以在电影中索要一个结果?那么《夏天的故事》就是向过于单调的二十岁报仇,没有恋爱悲欢的二十岁不觉得有些枯寂吗,向这样的二十岁报仇。以及,向人到中年苦苦支撑的四十岁报仇,只有加班工作和鸡娃内卷的四十岁不觉得油腻吗,用年轻题材的电影向生活报仇。还有,向耽于想象从不行动的人生报仇,不走出去,就不会有广阔的天空。

电影是一道光,穿透俗常的生活,总能给人带来一丝丝光亮和快意。

然后,记住那一刻被击中的感觉,停下来,在内心酝酿风暴和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