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疫情后的春日,孩子开学之前,这个简单的事 [复制链接]

1#

时光可以倒流吗?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都希望年的篇章可以重新开启。不需要太大的奢望,只要健康常伴,就好。

没有人会预想到今年的春天让大家不断交谈的不再是春花,不再是芳草,不再是燕鸣,而是一种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的存在。

它,让我们把脚步不得不放慢,甚至“蜷缩”在家里,享受期盼已久的“禁足”时光。

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孩子,都选择了“宅”在家里。即使复工开始,大家外出的几率还是有所控制。尤其是孩子,基本在家里享受“网课”的学习体验。

有人说,孩子们终于变得“光明正大”地玩手机、玩电脑了。

本来就觉得孩子难带、难管的家长,摇身一变,又成为了“班主任”的角色,管理各科作业,管理视频打卡,甚至是家中体育锻炼。

抱怨和牢骚肯定是有的。就像我们的朋友圈、微头条,总会见到家长面临“崩溃”的状态。

终于盼到了教育部门宣布,苏州开学4月7日、4月13日,有序地、批次地进行开学安排。家长们,都长出了一口气,“神兽终于要回到魔法学院了”。

那么,这个特殊的长假对于孩子来说,也不轻松。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分不清快乐和学习的界限了,每天总会“小心翼翼”地看父母的脸色。

现在,要开学了,作为家长,除了要给孩子整理书籍,准备开学的物品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带着孩子来一次疫情后的春游。

春光无限好

江南的春天,满眼映入的都是绿色。虽然今年的天气有点“倒春寒”,没有看到草长莺飞的现象。但是,基本上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尤其是城市里的小草、山茶花、垂丝海棠等这些植物,总能够为车水马龙的生活,平添很多乐趣。

这两天,正是清明小假期,天气不错,很多家长选择带孩子出去走走。不用太远的地方,就在家附近的草坪、公园里坐坐,享受一下日光浴。

微风拂过草尖,看到那摇曳的绿色,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心情也放松了很多。生活在这一刻,变得慢了许多,没有了压力,只有一份陪伴的幸福。

这个季节带孩子出去玩,最好的玩具莫过于风筝了。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喜欢看放风筝。

尤其是孩子玩耍时的思维和言语,有的时候,会“跳脱”于成人对他们的看法和定位。那是一份童趣的写照,也只有孩子才能够体会和表达出来。

6岁的儿子昨天在放风筝的时候,我看他总想要拉着那根向上的线,就问他,你为什么总想要把线压下来呢?

儿子说:“爸爸,我也想要像空中的那个鱼(风筝)一样,在上面飞来飞去”。

这句话,在成年人看来,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在孩子眼中,就是希望自己能够飞翔在空中。或许,他年之后,人类可以轻易实现这个自我的梦想,也说不定。

不过,我也读懂了,这句话背后的一丝“无奈的压力”。

孩子,在这个假期中,总是待在家里,不能出去。对于平日里喜欢出去玩耍的孩子,早已经觉得这样的生活“枯燥无味”,更想要获得的是自由的天地。

我经常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会谈到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可怜的。

幸福的是,他们拥有了太多我们小的时候没有的玩具。有了很多选择权和满足感,不像我们小的时候,一个小木头玩具能玩遍整个小学时代。

可怜的是,他们接近了太多的电子产品,失去了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看起来玩具很多,满足感爆棚,却在内心变得很孤单,时光里很多都是玩具的影子,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看到现在的孩子有了更多的焦虑、不安、缺乏耐性、没有安全感等等。总体来讲,是他们得到了太多的物质满足,而得到了越来越少的陪伴。

不像我们在小的时候,假期里,基本的状态是衣服脏脏的,甚至是“泥猴”的标配,这样的快乐,更走心。

所以,我们也更能轻易地理解,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没有生活上的体会和经历,没有亲近大自然的喜好,如何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怀呢?

古代的春游

《中国诗词大会》常驻特邀嘉宾蒙曼老师,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在谈到中国的诗词哪个季节产生的量较大时,点出了春季和秋季。

春季万物复苏,开始生长的季节,可以看到生命的活力在跳跃。

秋季万物成熟,硕果累累丰收的时刻,可以看到生命的传承力量。

所以,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的诗人或者文学家,喜欢春游。喜欢在青山绿水的地方,寻找灵感,释放自己的情怀。

就像唐代诗人熊孺登的名作《春郊醉中赠章八元》:

三月踏青能几日,百回添酒莫辞频。看君倒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

三月踏青能有几回,每次都饮酒作乐。看你醉倒在杨花里的时候,才觉得这个春天真是醉人。

简单的几句话,折射出了诗人“三月踏青,时光短暂,要珍惜”的浓厚情怀。

那么,春游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如果你带着孩子出去玩,孩子问到这个问题,你如何回答呢?

古往今来,春游有许多很雅的称呼,古称为游春、踏青、寻春和探春。

许多古代文献都有记载春游习俗的生动景象。比如相对早期的记载是在《论语·先进》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它的意思是,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记述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春游之事。以后这种春游习俗,历代相沿不衰,特别到了唐宋,更是盛行。

在之后的历史上,有很多人也写过关于春游的记录。比如,宋时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对当时春游自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可谓描摹得淋漓尽致。

再之后,由于清明扫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扫墓者往往不着急回家,先去花开的地方,喝酒赏春。比如,明代文献《明清美文十种:帝京景物略》中记载: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

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

不论是什么样的春游的出行和文字记载,都离不开人类情感的鸣动,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对自己的心理刻画。

而这份情感,从古代诗人到现代家庭,逐渐变成了父母对于孩子和老人的守护。就像,春游的时候,带上家人,踏青、赏花、放风筝,是再好不过的情感“催化剂”了。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孩子开学前,给予孩子一场特别意义的春游?是因为,我们想要在孩子接下来的学习中,时刻会记得,爸爸妈妈很关心他们,在心中有着爱的温度和烙印。

最好的爱莫过于陪伴

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家长不同的心理和认知,所表现出来的选择和程度是不一样的。

①严厉:苛责多于爱

我们很容易听到一种父母的声音“不要出去玩了,抓紧学习,抓紧写作业,抓紧复习,马上要开学了,你还吊儿郎当的。我一天天为你操碎了心,还不是为你好?”

是的,父母希望孩子好,是没错的。但是,父母过度的把自己的担忧强加在孩子身上,就不对的。

而且,这里有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偏离的预判性”。

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好,以后就一定会“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孩子学习不好,就一定会“沦落为下等人”。

这种负面偏激的认知,最后带给孩子的不是爱,而是不断地鞭策和苛责。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成长以后,很容易出现的心理病就是:安全感缺失。

不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会觉得还不行,必须还得再多赚钱,多谋权,以获得足够的力量保证自己的安全。

②溺爱:放任迷于心

也有父母平日里忙于工作,或者应酬,逐渐对家庭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的事业和赚钱上面。

那么缺失的陪伴如何来弥补孩子内心对情感的需要呢?家长会把它定位在各种各样的礼物、游乐、生日派对,甚至是现金上面。

这种高物质的满足状态下,伴随的是教育的缺失。孩子心理发展到哪个阶段,有没有出现问题,父母内心都不清楚。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进入了叛逆期,不服管教。甚至,把父母简单地定义为“提款机”。

曾经有个网友在后台给我留言,他对初中的儿子已经“力不从心”了。他不知道,为什么父子之间会发展到现如今的地步。

孩子除了要钱的时候,基本多余的一句话都不愿意和他讲。如果他强行管理,孩子就会冷冰冰地看着他,任由他指责,哪怕是打骂。

我告诉他,问题点不是出在孩子不听你的话,而是你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就没有和孩子好好地说过话。

你们之间缺少了情感的铺垫和沟通,他不是你的员工,不会按照你的“”步骤原则去“执行”你的命令。

③引导:陪伴长于情

最好的爱,莫过于陪伴。最好的陪伴,莫过于引导和参与。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不仅仅是陪伴,还要有情感交流。彼此说出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才能让对方体会到什么是开心,什么是生气。

一个由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虽然玩着简单的玩具,但是他的情商、心理发展程度要远大于一个很多时间由电视、电脑、手机陪伴长大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阶段中,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除了模仿动作、表情、语言时,还需要模仿和体会的就是情感。

但是,很显然,机器是没有情感的。

就像,一个孩子可能特别喜欢看《熊出没》,感受到里面熊大和熊二的快乐和伤心,可能会模仿光头强的破坏行为。

但是,他们无法分辨自己对于这些所作出的情感对应是错还是对。因为,机器不会给予反馈。

如果,是父母陪伴着成长的孩子呢?当孩子出现了新的行为点时,父母表示出来的笑容,就意味着赞同和喜欢。父母表现出来的怒容,就意味着抗拒和讨厌。

这就是陪伴的重要性。情感,只有人类在交流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地表扬孩子和鼓励孩子。

尾记:

春游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并不仅仅限于春游这个事情上。

因为,我们还可以参与孩子的暑假、秋游、寒假等等,任何一个节假日。哪怕,仅仅是一个周末的快乐时光。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放下自己的忙碌,可以放下自己的焦虑,踏踏实实地陪孩子一起成长。

有效地陪伴孩子,要远胜过于无聊地陪着孩子。

在你该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了自己作为父母可以享受这段时光的角色。

因为,等到他们有一天长大了,你想要再摸摸他们的头,想要陪着他们爬爬山,想要陪着他们一起享受一次美味的食物,突然发现变得很难做到了。

不是你我不想靠近他们,而是他们选择了远离我们。

因为,他们成长中最好的时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

时光,不能重来。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参与的时候,珍惜当下的每一刻,陪伴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全文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