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旗飘扬波孟西一百年前,伦敦贫民窟改造的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年至年旅英时,东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波孟西——罗瑟海(Bermondsey-Rotherhithe)一带是我常造访之地。年8月,在罗瑟海的沙电影俱乐部(SandsFilmClub)欣赏了旅人剧团(JourneymenTheatre)的独角戏《红旗飘扬波孟西》(RedFlagoverBermondsey),才知道这个布满绿树鲜花,幽静宜人的社区,一百年前曾有过一段社会主义者改天换地的故事。今年暑期英伦闲游,在罗瑟海小居一月,对社区历史有了更深入了解。戏中的传奇主人公,当年的社会主义者阿达.萨尔特(AdaSalter)及其丈夫阿尔弗雷德.萨尔特(AlfredSalter)的故事不时萦绕脑海。让我不禁提起笔来,书写这对理想主义者济困扶厄、向贫民窟宣战的往事。

阿达.萨尔特(AdaSalter-)资料图一.波孟西和罗瑟海位于东伦敦,同属伦敦大区南岸自治市(LondonBoroughofSouthwark)。波孟西与伦敦金融城隔泰晤士河相望。十八世纪以来,伦敦的皮革加工和交易、羊毛加工以及食品罐头厂等制造业开始聚集于此。而罗瑟海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已有很多船坞。这里有著名工程师布鲁乃尔主持修建的世界上最早的水下隧道。五月花号远洋船最初就是从这里的码头开往南安普顿港,将清教徒移民送到了美洲大陆。

19世纪,这里密布的工厂和码头吸引了讨生活的穷人,而噪音、污染则让体面阶层敬而远之。车间工人、码头搬运工和外来移民聚居在条件恶劣、价格低廉的住所。公共服务设施极度缺乏,大规模传染病和暴力犯罪横行肆虐。罗瑟海——波孟西一带成为伦敦臭名昭著的贫民窟。尤其是波孟西的雅各布岛,被认为是伦敦条件最恶劣的贫民窟。狄更斯的小说《奥利佛.退斯特》将强盗头子费金的巢穴放在雅各布岛。小说第五十章一开篇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沿着泰晤士河岸,从罗瑟海一路向西穿过波孟西,走到雅各布岛,途中的所见所闻。狄更斯笔下,这个孕育着贫困、疾病和犯罪的区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写道:

“要想前往这个去处,游人必须穿过一大片稠密、狭窄、泥泞的街道,住在这里的都是最下等、最穷的水上人家,他们的谋生之道也不难想见。店铺里堆放着价格最廉、质量最差的食品。最蹩脚、最不值钱的衣装服饰悬挂在商家门前,在住房栏杆、窗口迎风招展。到处都是最低级的失业人员、搬运压仓货的脚夫、煤船装卸工、浪荡女子、衣衫褴褛的儿童,还有河滨的渣滓废物。你在中间挤来挤去,吃力地往前走。无数的小巷左右岔开去,巷子里不断涌出令人恶心的景象和气味。笨重的马车装载着堆积如山的货物,从遍布每一个角落的堆栈、库房里哐啷哐啷地开出来,叫人什么也听不见。好不容易才来到比先前经过的街道更为偏僻,行人也不是那么多的街上,只见突出在便道上方的骑楼摇摇欲坠,一堵堵断壁残垣像是在你经过时就会倒下来似的,烟囱塌了一半,另一半也在犹豫,把守窗户的铁条年深日久,上面锈迹斑斑,糊满污垢,差不多都烂透了——一切颓败破落的迹象这里应有尽有。”恩格斯在其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曾大量描绘他那个时代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在该书“大城市”一节,恩格斯转引当时英国媒体的时事报道,来呈现波孟西一户穷苦人家的悲惨处境:

“各报在报道萨雷的验尸官卡特先生年11月14日检验四十五岁的安·高尔威的尸体的情形时曾描写过死者的住所。她和丈夫及十九岁的儿子住在伦敦百蒙得锡街(即波孟西街——作者注)白狮子大院3号的一间小屋子里面;里面没有床,没有铺盖,也没有任何家具。死者和她的儿子并排躺在一堆羽毛上(羽毛粘满了死者的差不多赤裸裸的身体),因为他们既没有被子,也没有床单。羽毛牢牢地粘满了整个尸体,不净尸就不能进行检验,在净尸的时候医生发现尸体极其消瘦而且被跳蚤、虱子等咬得遍体鳞伤。屋里的地板被拆掉一块,全家就用这个窟窿做茅坑。”阿达.萨尔特(AdaSalter-)资料图二.

狄更斯和恩格斯笔下的贫民窟惨状,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也未得到改善。就在这时,我们历史故事和戏剧的主人公出现在波孟西的穷街陋巷。阿达.萨尔特,婚前名为阿达.布朗,年出生于北安普顿郡雷恩斯。阿达早年受到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年,她独自离家前往伦敦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加入基督教社会主义团体人民姊妹会,为穷人提供服务。尽管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但阿达到达伦敦后一直坚持住在贫民窟。年,她迁入波孟西,在这里认识了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萨尔特年出生于格林尼治,曾医院(Guy’sHospital)专攻细菌学,医院最出色的学生。24岁时,阿尔弗雷德进入英国顶尖的预防医学学会做研究,25岁时,他关于白喉的研究成果已经享誉欧洲。

凭阿尔弗雷德的成就,他本可成为一个收入丰厚的会诊医师,或者继续学术研究。然而,头脑敏锐、关心*治的阿尔弗雷德对现实有与众不同的思考。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令他感到难以心安。年,阿尔弗雷德25岁,他做了一个令人惊愕的选择,放弃名利来到波孟西,在社区租房开始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在这里他结识了阿达,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坠入情网。年他们结为夫妻。婚后,阿尔弗雷德在牙买加路开设了一家全科诊所,低价甚至免费为穷人治病。并着手在社区成立互助医疗保险计划,开办成人卫生普及班。他深厚的专业造诣和声望吸引了一些医生加入他的事业。为更好地改善底层处境,阿尔弗雷德毅然从*。年他入选自治市地方议会,年通过候补竞选进入伦敦郡地方议会,成为代表南岸自治市波孟西镇的郡议员。在之后的岁月里,阿达和阿尔弗雷德一起,开创了人生的一段传奇。

婚后,阿达协助丈夫工作,同时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波孟西,阿达为那些来自贫苦家庭,最不服管教的女孩子开办俱乐部,给予她们关心爱护,引导她们走正道。她与友人一起创立妇女劳工联合会,后来担任联合会主席。随着对底层劳工和妇女处境的了解不断深入,阿达思想日益激进。她脱离了自由*,向社会主义倾向浓厚的独立工*靠拢。年,阿达作为独立工*候选人当选波孟西地方议员。这使她成为伦敦最早的女性议员之一和最早的工*女议员。年波孟西地方议会选举,阿达再次当选。年,她被任命为波孟西镇的市长,成为伦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女市长,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女市长。年阿达当选伦敦郡议员。在英国女性尚未获得普遍选举权的年代,阿达的从*经历不同凡响。

阿达在女工中开展工作,启发她们的自觉意识,号召她们用集体行动保护自己。年,著名的波孟西起义爆发。在全国女工联合会领导下,波孟西名女工走出工厂举行罢工,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资本家眼中任人宰割的女工开始了集体行动,阿达事先大量的组织工作功不可没。在罢工期间,阿达带领她的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开设免费的食品发放点,以便罢工工人及其家属不至于因为失去收入而挨饿。最终罢工行动取得胜利,阿达被女工们视为英雄。年,东伦敦码头工人举行大罢工,阿达再次来到现场提供协助。运输工人联合会对她的工作深表崇敬,在罢工结束后将她吸纳为荣誉会员。

阿达和丈夫不仅一心为贫民窟的穷人服务,在生活方式上也与波孟西的底层民众完全融为一体。他们没有送女儿去外面的寄宿学校,选择让女儿在当地社区学校上学。年伦敦东区爆发大规模传染病,萨尔特一家拒绝撤离,坚守波孟西。这一选择导致了巨大悲剧,唯一的女儿乔伊丝被猩红热夺走生病,死时年仅8岁。夫妻俩悲痛欲绝。但这一遭遇也令他们被社区民众视为圣徒。了解他们事迹的人,不论*治立场、宗教背景、阶级身份,都发自内心景仰萨尔特夫妇。就连他们之前的*敌,也对他们深表钦佩和尊敬。

年伦敦的贫民窟资料图三.女儿的死坚定了阿达向贫民窟宣战的决心。,阿达当选波孟西市长。从年到期间,在阿达和阿尔弗雷德的领导下,工*牢牢控制了波孟西的地方议会和市*领导权。在阿达当选的那个年代,地方自治市镇的市长们所拥有的权力远比今天大得多。阿达终于获得实施其社会主义理念的机会。当选波孟西市长之后,阿达将波孟西市*大厅上悬挂的英国米字旗降下,用一面红旗取而代之。在社会主义理念指引下,一场名为“波孟西革命”的社区改造计划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英国工*在一些地方市镇赢得执*权,开始实行以保护底层为目的的社会改革计划。其中波孟西的社会改革措施无疑是最激进的。在阿达和阿尔弗雷德领导下,波孟西市镇当局为民众开办了市民健康中心,提供免费的公共浴室、牙科诊所等服务。他们在罗瑟海-波孟西社区进行健康宣传活动,用流动电影放映车巡回播放宣传卫生防疫知识的纪录片。他们为社区里的肺结核患者开辟了一个日光浴场,将牛奶、胰岛素和食品免费发放给那些有需要的穷人。夫妻俩甚至将自己在费尔拜农场乡下的房子改建为一所产妇康复中心。为了彻底消灭大规模传染病,萨尔特夫妇不惜代价地致力于提升底层民众的健康水平。

要改变穷人处境,光提供健康医疗服务远远不够。在妇女劳工联合会时期,阿达就对住房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她主张拆除贫民窟,为工人阶级修建体面而廉价的*府福利房。同时在工人阶级社区推广城市园林绿化,为工人提供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并且采取措施对抗环境污染。阿达任市长时,波孟西制定了规模庞大的公共住房计划。在年到年期间,为当地民众修建了套*府福利房。这一措施遭到了保守**客和资本家的攻击,阿达被说成是异想天开的乌托邦主义者。但她坚持认为,国家给予穷人的不能只是勉强的立锥之地,而应是一个舒适体面的生活环境。阿达还成立了市容美化委员会,专事社区绿化工作。她任市长期间在罗瑟海-波孟西社区共种下多棵树木,还发动了有奖园艺竞赛,激发民众参与到美化社区环境的行动中来。此外,她在社区修建绿地、公园和儿童游乐场。举办露天音乐会、戏剧演出,组织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她的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年,波孟西条件最恶劣的一片贫民窟被拆除。同年,工*控制了伦敦郡议会,阿达的绿色社会主义理念得以在首都全面铺开。罗瑟海-波孟西的社区营造成为英伦的样板,甚至受到整个欧洲的瞩目。

四.《红旗飘扬波孟西》这部戏,带领观众一起去探究阿达在社区推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那段历史。推出该剧的旅人剧团,是一个只有两名成员的教育戏剧剧团。和萨尔特夫妇一样,剧团成员琳.莫里斯和戴夫.莫里斯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琳早年学习教育戏剧,之后一直在这个领域工作,致力于用写作和表演来传递关于社会平等和正义的理念。戴夫曾是一位结构工程师,后来通过教师培训成为一名教授欧洲现代历史的教师。再后来,他开始对各种边缘的激进小剧场发生兴趣。年代,戴夫在英格兰中部的斯陶尔布里奇创建公民剧团,这是一个激进的职业剧团,致力于各种艺术实验。如今的戴夫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剧作家和散文作家。

琳和戴夫一起从事戏剧创作多年。剧团专演独角戏或双人对手戏,作品巡演于英国各地,宣传创作者的社会思想和*治理念。作为一个教育戏剧剧团,旅人的作品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