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见林间的树影会想到时间,有种岁月如梭的感觉可以将整片森林穿起来的厚重;现在看到林间的树影会想到丁达尔效应会想到胶体、半透膜,那些我高考前被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点。高考前的我与现在又有些许不同,现在不再孤注一掷地忽略周围或好或坏的影响,而是有了耐心去判断。但我想之前是那个年龄段的心境—孤勇与执拗,若是横向对比那些比我优秀的同龄人的话,也可以称其为愚钝与鲁莽。
与英语短文“奥德赛岁月”中描述的青春期少年一样—对周遭不屑一顾,缺乏感知能力与自我评判里,目光短浅。这样活着是乏味的,就仅仅是活着与行尸走肉无异。就像每个人都有的一生或长或短,这是上天赋予人类生与死的期限,是生命的本质,但少有人会说他们活过。
我想我们不应为了一己私利或是自身的软弱将自己所谓的亲情误判强加于人让那人每日与死亡抗争,例如影帝黄渤曾演的一个角色—黄铁牛。在黄铁牛说生活的早期村落里住着一个本应落叶归根的老者却插上延续生命的输液管,每日躺在一方矮小的床上将自己的意志寄托在四方的屋顶。黄铁牛为了解脱老者给老者了一瓶药类似于现如今的安乐死一样,送了老者最后的一程。最后老者在药物所带给他已经失去很久的快乐之中死去。所以生命不在长度而在广度,若是已经无愧于心,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我们总是对生充满期待与热情,而对死却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隐晦态度。逃避虽然无耻但有用,是内心软弱之人侥幸地说辞。因为这份责任总是被我们所不想失去的人承担。他们在我们离开时为我们送行;在你可以拼事业拼学业的时候,在背后默默支持;同时他们与像这样一天天将自己埋葬于沉默之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若有一天他们在这沉默中爆发之时,碰巧让你幡然醒悟:原来这些让你感到舒适的物件下也有它们的故事,也有它们的主人啊!那就别让他们在沉默中灭亡,让故事的结局换来别人的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次疫情中有一则新闻十分耐人寻味:动物们在大城市无人的街道享受日光浴,而人们却像是那些往日被关在笼子里的“猛兽”一样,被限制了自由。大自然总有办法守卫自己。我从自然中学到:雨从天空到怀抱中挣脱不可能再一转眼又回到天空。人也是如此,老者中对我们寄予后望,新的一代却总想着挣脱出来,离家远行。因为我们深知这份后望带给我们的责任,若是勇敢承担不去逃避就会成为在自己的领域顶尖的人才,而对同处于青春期的女性来说,她们也断然不会辜负期望而是勇敢面对。同理应用在现在的不婚主义就更好理解了。或许是原生或过往的经历告诉自己,而所见的男人的印象又是:沉默的、是不可靠的等等带有悲观主义色彩,再长远看那些婚后所带来的利益与自身价值不成正比。并且为了追求精神自由且有能力去充盈自己的情况下谁有不会做出一个利己的选择呢?这样无愧于心,无愧于其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无愧于自己成长过程的代价。或许这样说过于自私;或许未来的大部分事情要靠利益来维持它的长久性,不过透过表象看本质,利益链背后也有着一段段温暖回忆,存在即合理,这些温暖的过往又何尝不会带给我们一份奢侈的感受呢?当然这份感受是否奢侈就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