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活的城市,有一些街道有非常有趣的名字。无论是打铜街,还是箍桶巷,又或网巾市,或是弓箭坊,都保留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印记。
顾名思义,打铜街曾经是一条聚集铜业作坊的小街,箍桶巷是专门制作桶的匠人聚集的小巷,网巾市是曾经交易网巾的集市,弓箭坊自然是汇聚制作弓箭的作坊。
这些有意思的地名,来源于所在街巷曾经的功能,也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它们昭示着曾经的手工业劳动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也说明各行手工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代表着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可惜,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些曾经渗透在古代生活中的行业已经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和视野。
《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的各种民间行当,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想要了解那份曾经的繁荣,已经无法中现代的实际生活中感受,只能通过影像记录窥见一斑。
在《百工记》中,作者潘伟用真实的影响记录了民间百工的真实状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百工生存、工作状态的窗口。
这是一本源自现实生活的图文集,潘伟为了采集百业信息,亲身走访全国各地,探访手工艺人,用影像记录真实的劳动场景,通过近幅图片,将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行业信息展示给读者。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百工记》一书分为七个篇章,从民生之本入手,分别从衣食住行、工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地展现各行各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百工记》开头的照片记录的正是劳动人民依赖于填饱肚子的活计。
背着孩子牧全村之牛的村妇,留在照片中的背影极富有冲击力。
背上的孩子证明村妇的身份,她一边承担着育儿的重任,一边要承担起家计,她的衣衫不厚,手中的伞落在地面上的影子离她不远,说明这是个较为炎热的季节,艳阳高照的时间,池塘里的水牛,聚集在一起享受着慵懒的夏季日光浴,躲在伞下阴凉处的狗也懒懒地卧在池塘边的草地上。
如果不是题记,一眼望去,会觉得画面中时光静好,岁月如歌,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画面中的深意,便清楚一眼望去的美好,不过是人生负重前行的一瞬时光掠影。
《百工记》中有不少张照片都呈现了渔民的生活,他们有的以船为家,有的以木架而渔,有的踩高跷赶海。在不同地方,渔民们捕鱼的方式各不相同,却都围绕一个共同的目的,多补一点鱼,为家里多增加一些收入,让生活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变得更美好。
《百工记》中的很多行当,已经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工业化程度日益发展的年代,手工打铁、打铜的铺子在寻常街巷中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超市中、商场里一排排机器压制和浇筑的各种机器工业制品,但是机器工业的发展,不能磨灭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热点,我们也不该忘记劳动人民依靠双手创造的生活场景。
《百工记》一书存在的意义,便在于此。
这本书封面上有一句话将这本书概括为十个字:民间造物史,百姓生活志。我觉得这句话总结的非常精辟。在新旧行业的兴替更迭中,见证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流变,探寻物质变迁中不变的人文精神,这大概就是记录历史潮流中各种存续的工业形态的根本意义。
《百工记》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与生命记忆。
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大生产,从乡村到城市,手工劳作里记录的是人民生活发展的历程,是对文明变迁的铭记。用影响记录民间人民的真实劳动场景,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的真意,也能帮助我们传承物质文化和非遗文化遗产的内蕴。
《百工记》里有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也传承着物质生活内在的人情温度,"民间造物史,百姓造物志"的说法,它果然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