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康养逐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共享美好生活的标志。森林因其优美的环境功能,成为最佳的康养场所。国家林草局、民*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提出到年,将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处。到年,建设处。到年,森林康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森林康养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森林康养服务。我们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有成色,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坚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我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植树种草,到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23.18%;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个、国家森林乡村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2个、省级林业生态县42个;省直九大林区万亩森林资源构筑了全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基石。国家林草局等四部门正式命名了3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评定出8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打造了左权龙泉、中条历山、沁水太行洪谷、乡宁云丘山、沁源景凤人家、霍州七里峪等示范性森林康养基地,呈现出森林+民宿、森林+研学、森林+乡土文艺等康养新业态。发展森林康养,已经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的助力工程、绿色发展的示范基地。
创优森林康养环境。森林康养是人与森林的和谐共生,基地环境对康养功效至关重要。森林中丰富的负氧离子能增强人体副交感神经活动,使人们感到神清气爽,缓和心理紧张。经常参加森林康养活动,可以增进人体对疾病的预防能力,改善人体亚健康状况。建设森林康养基地,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建设中要把握“6+1”维度原则,即温度、湿度、高度、丰富度、洁静度、绿化度和配套度,因地制宜规划生态保育区、康养区、体验区、管理服务区。生态保育区要严禁人为干扰,给自然留下充足的空间;康养游憩区选择具有不同色彩、香味和浓度的树种,做到功效相互搭配,增强疗愈效果。要搞好康养基地环境监测,围绕森林覆盖率、天然林比率、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空气细菌含量、声环境、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土壤质量等10个指标进行适时监测,严防基地环境质量退化。
提高产品供给能力。从供求关系视角看,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老龄化社会对高质量康养、养老产品提出了迫切需求,研学旅行未来会是一个庞大的需求端。同时,森林康养存在全龄段、高品质的需求,康养项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针对中青年群体,可以设置以登山、自行车越野、攀岩等户外运动为主的康养产品,开展以“动”为特点的森林探险、娱乐等森林动态休闲活动,提高人体体质和机能;针对中老年群体,可以设置太极拳、气功、中医药养生、养生步道、森林浴、日光浴等康养产品,开展以“静”为特色的森林瑜伽、森林冥想、森林太极、森林阅读、森林观鸟等静态休闲活动,从而达到释放压力、缓减疲劳和延缓衰老等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人们如果每月能参加一次“三天两晚”的森林康养活动,会对促进健康大有益处。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从产业融合的视角看,森林康养是生态学、林学、心理、医疗、旅游、运动、文化等多个业态的融合创新。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首先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掘地方独特的森林文化,建立森林学校、自然课堂,开展森林自然教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其次要突出以康为宿、以养为要,推动养生、养老、休闲、健身高度融合,提倡以回归自然方式进行康养;鼓励森林康养基地引进医药行业和机构,发展中草药种植、药膳、药浴等功能产品,为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在林区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如森林旅游、森林越野、森林马拉松、森林科考探险等,促进森林康养与体育产业融合;利用森林环境开展候鸟式旅居养老,为中老年人提供优美的森林环境服务,促进森林康养与养老产业融合。总之,通过不断跨界与融合,可以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和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和文旅转型。
建构产业开发机制。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看,森林康养具有产品提供功能、环境调节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生态支持功能,应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府应该通过公共财*资源,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提高受益面和受益水平。相关部门应制定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策,完善相关标准,提供扶持资金。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应根据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的规定,厘清森林资源各项权能,保障所有权、稳定使用性、放活经营权。着力推动森林风景资源与林木实物资源相分离,科学开展森林风景资源资产评估。“十四五”期间,力争在十二集群中各创建1个示范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达到10个以上,至少打造5个森林特色小镇,发展个森林康养人家。(作者:山西省国有林场和种苗工作总站张全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