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柴悦颖通讯员李彬
“治疗起来不痛苦,就是头皮有些酥酥麻麻,听说这里还有模拟日光浴、太空舱热疗等,我打算挨个体验一下。”从经颅磁刺激室出来,抑郁症患者小马又走进了隔壁的热疗室和光疗室。
将患者的大脑连接外部设备,他们的脑功能情况就能被实时捕捉,并通过设备及时进行反馈治疗;躺在特制的床垫上,抑郁症、强迫症等患者的生物节律、脑电、心率等生物指标就能实时传送。这些科幻大片里的医学场景,如今成为现实。
今天,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下设神经疾病分中心和精神疾病分中心。针对重型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浙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将担负起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推动国内脑机交互研究整体水平,服务广大患者。
患者上床就能自动开启智能监控模式
什么是脑机调控?
简而言之,就是将我们的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全新的信息沟通和控制通道。在医学领域,它不仅可以改善运动障碍功能,还能激活情绪神经,帮助医学专家更好地认识人脑、研究精神疾病,并通过脑机接口进行反馈治疗。
00:21点击看视频
“我们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了两间研究型病房和X张研究型病床,即2+X模式。通过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紧密合作,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临床转化。”杭州七院院长李涛教授提到,从精神疾病领域来讲,脑机调控技术的进步,将提高许多复杂难治性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及物质依赖等的研究和诊疗水平。“目前,研究型病房约有60张病床,后期还会根据需要,在其他病房分散设立这种研究型病床。”
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病床究竟有多智能?
李涛院长介绍,病床的床垫是特制的,里面藏着各种智能感应芯片,患者一旦躺上床,就会开启智能化监控模式。他们的睡眠、生物节律等数据将实时传送至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端口。一旦患者下床活动时,佩戴在手腕上的智能设备也可以实时采集信息。通过脑机调控,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脑功能与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式。
招募志愿者共同破解难治性精神疾病难题
当前,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治仍是世界难题。
“抑郁症主要有药物治疗、经颅磁刺激、电休克等治疗手段,能改善部分患者的抑郁情绪,但还有1/3的患者往往效果不好,需要新药物和新方法来治疗。”李涛坦言,以往,治疗抑郁症多是经验性用药,希望今后通过研究型病房,结合脑机调控技术,实现“科研服务于临床,临床又反馈于科研”的闭环调控,让患者少走弯路。
目前,杭州七院正在建设“睡眠障碍”研究型病房,自主研发的“睡眠眼镜”也在临床试验中,主要帮助失眠患者调节生物节律,改善睡眠状态。
“后续,我院也会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等精神疾病进行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今后,医院治疗,医生们可能会先问一问是否愿意成为受试志愿者,参与到我们的研究项目中来。”李涛教授说,一旦作为志愿者进入研究型病房,医院会在保证患者安全、不影响常规治疗的前提下,优先提供最新的药物和研究技术。出院后,还有医生长期跟踪随访。
编辑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