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疫情下、分享下这些日子读过的十本书,文中内容是对作者词句的回应,或是整本书的简单观后感。
今年读书少,但也会一直读下去。
《海伯利安四部曲》
原文1:萨德明白,这不公平。这是不道德的。这从根本上违反了新武士道法则,甚至比冷酷地屠杀平民更为不道德。荣誉的精髓体现在平等决斗的瞬间。他正打算将这想法发送给莫尼塔,但她说(想)——看好。
此处感想:三倍重力,七倍时间,什么是公平的决斗?武力值悬殊太大、身体机能有天地之别,标榜同一种族属性的单挑就是公平的吗?武士道,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原文2:我想到,我的这个“格伦德尔物语”尚不成熟。演员尚未登场亮相呢。虽然毫不关联的情节、支离破碎的文章,都拥有各自的拥趸,更不用提我的作品了。可是到最后,我的朋友啊,是什么东西决定了作品是在羊皮卷上永垂不朽,还是锒铛落败呢?是角色。
此处感想:所以你分别描述了7个人的故事,靠制造悬念吊我们的好奇心,以此让你的作品永垂不朽?你这痴心妄想的愚人,你这用尾巴思考的两脚兽,虽然无法判断你的欲望是否会落空,但仅凭我存在的时代人们对你作品的态度来看,他们确实上钩了,他们叫“你”啥来着,哦神作,你真的屑于这样的称谓吗?等等瞧吧,反正你也要经历逆时熵,到时候你就会知道是否是南柯一梦了。
原文3:中国诗人吴侨之,大流亡三百年前死于最后一次中日战争,他也理解了,并记录在了通信志中:“诗是现实的疯狂产婆。它们所见的,不是现实之物,也不是可能之物,而是必将实现之物。”后来,他死前的那周,他把最后的磁碟交给了他的情人,吴侨之说:“词语是真理弹药带的唯一子弹。而诗人就是狙击手。”
瞧,起初有了词语。人类宇宙慢慢编织,词语便被赋予了血肉。唯有诗人能扩张宇宙,发现通向新真理的捷径,就像霍金驱动器在爱因斯坦时空的屏障之下一穿而过。
作为诗人,我想,一名真真正正的诗人,就是要成为人类的化身;接手诗人的衣钵,就是要携带圣子的十字架,就是要承受人类圣母的分娩阵痛。
成为真真正正的诗人,就是成为上帝。
此处感想:有人说你是诗人,祂嘴角带着懵懂的嘲笑,因为祂不明白祂嘲笑的原因,也是受到了词语的蛊惑,最终影响了心智,影响到了创造世界的进程。世界上唯一真实之物就是词语啊!诗人是世界的狙击手。
原文4:说,我现在这些作品的风格中,有什么东西让我的缪斯逃跑了,神不知鬼不觉。有些人从来不写,这些人从来不为创作冲动感到激动,向他们讲述缪斯,就像在使用修辞格,就像一个离奇的幻想。但是对我们这些以词语为生的人来说,我们的缪斯是真实的,她是我们的一切,就像语言的黏土,我们靠它们来进行雕刻。一个人写作时(真正写作时),就好像众神在给他发送超光信息一样。真正的诗人,在他的头脑成了钢笔或者思想处理器这样的工具之后,处理着那些不知从哪泉涌而来的发现,并且将它们表述出来,那个时候,他们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这种喜悦之情。
此处感想:我们常说物质决定意识,但很可能世界是反的,是由意识决定物质。当然由谁决定谁,本来就太武断了,这样的称谓容易陷入唯心唯物之争的窠臼里。
原文5:赫布里底”号是一艘C3通信控制指挥船,战斗指挥中心既是它的心脏,也是它的大脑——但这个兼作心脏和大脑的东西却并不怎么出类拔萃。年轻的少尉带我们经过了三个气密舱门,领着我们走下最后一条走廊,沿路有海*警卫把守,他们一一向他们敬礼。最后我们被留在了一间大约二十码见方的小屋,那间屋是如此喧闹,被众多人员和设备挤得满满当当的,以至于我的首个冲动就是要退回到舱门之外,呼吸一口新鲜空气。
此处感想:你要是晚生三十年,将会看到圆滑的曲面、如幻影般的操作台,但你看到的仍然是最原始的暴露、最核心的显现,我们是一颗脑袋,你看到的是“脑回路”呀!
原文6:你对战争有何看法,赛文先生?”行为艺术家雷诺兹问道。他在宽阔餐桌的另一面,斜对着我,但声音听得清清楚楚。我看见泰伦娜坐在那里,朝我扬了扬眉毛,她的座位在我右边,中间隔了三个人。
此处感想:人命如铁,和平的事业就像一把锉刀,每当由人组成的社会开始锈迹斑斑之时,便要用锋利的锉刀使之历久弥新。战事胶着,输赢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合情合理的消耗掉战场上的生命、以此达到舆论、*治、资源的某种平衡,对,战争是一种平衡。
原文7:
你们的终极智能实质上是三位一体/
组成他的
一部分是悟力/
一部分是移情/
一部分是凝结的空虚\\
我们的终极智能栖息在现实的
间隙中/
是从它的创造者
也就是我们这
继承而来的住所/
此处感想:终极人工智能这一段的描述相当震撼,感觉已存在“我”头脑中,“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但“我”已经洞悉了所有。
本书读后感:从《模拟游戏》到《AlphaGo》、从人的思考到机器的自主学习,这个世界离人工智能还有多远?人类天才和机器之芯孰强孰劣?
以上两部电影让我想起《海伯利安》,未来世界,人类一方和人工智能一方都进化出了“超体”(或者说超神)形态,祂们有一场宿命对决,但人类的神却总是躲藏在时间的某处分支里。
人通过什么进化呢?一个个体的陨灭,其实并非意味着死亡,而是进化的一种手段。
我们的经历、生活、情感,小到集体,大到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的只不过是一套计算的模型,而这些数据则刻在亿万人的基因里,通过基因密码形成一条隐秘的熵增线,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支流,最终所有数据都将汇聚在人类的超体身上。
相较于人工智能,祂们在人类打开潘多拉魔盒那一刻,只用了极短的时间——此前也许祂们只是委身于一根圆木的排列组合里。通过学习、反馈、再学习、迭代,无限循环后,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能,祂们的手法充满着简单粗暴的美学,最终将汇聚成了另外一个超体。
未来是否真的存在简单的“二神”对立的局面呢?难道祂们也遵循“黑暗森林”法则吗?不管怎样,人类的想法所及,事物大概已经存在,至少这样的时代更近了。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位文学大师》
原文1:年,在一次争吵中,他捅死了一个牧师;年,他和一帮朋友抢劫了这个大学。果不其然,他匆忙逃离了巴黎。这些罪行虽然都被赦免,但是他还是在监狱中度过了一生中的大段时光。年,他在一次暴力斗殴之后被判处死刑。经过上诉,刑期改为流放十年。那时,他只有三十出头,之后他去了哪,死在哪,都成了一个谜。
此处感想:也许后世有人会说,维庸的一生才值得过呢,不被道德束缚、不遵循人类的期望,历经死劫,又重获新生,仿佛是另一个陀氏,但他偏偏不是,牢狱中度过大半生,出走后死生成迷,真正的荒野大镖客啊!
原文2:莎士比亚——不管是在五花八门的文献记载中,还是在传说故事里,抑或是从那个时代流传至今的闲言碎语中——都是一位极富魅力的耀眼巨星。
此处感想:
我们一起落到世界市场上,
清白无辜,
我们是——出自威廉·莎士比亚的
两行诗歌。
原文3:弗拉·本是英国第一位职业女作家。她的生活(她是间谍和同性恋)和工作都相当离经叛道,超越了她的时代。
此处感想:写作、画画、创作音乐……一切艺术工作者的目标是超越祂的时代吗?不、不,这是古典主义的腔调,祂们富有激情和野心,时至今日,许多作者甚至连反讽都失去了力气,祂们谦虚的说:我诚实的表现我的时代,我要让我的时代把我按在地板上摩擦。
原文4:在被关进高塔之前,荷尔德林还在诸多刊物上发表了大约七十首诗、索福克勒斯的作品译作以及书信体小说《许佩里翁》,这部小说有力地揭示了古希腊在现代德国空想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二十世纪,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以及诗人约翰·阿什伯利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都深受荷尔德林的影响,这种影响强劲有力却令人不解,这种评价也让他巩固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此处感想:“呼唤者与被呼唤者很少互相答应”,尼采抱马而哭、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荷尔德林被关进疯人院的高塔……后来人的浪漫主义都是隔着时差的。
原文5:关于女儿,乔伊斯曾如是写道:“我拥有的所有灵感或天赋都遗传给了露西亚,它们在她的脑子里点燃了一把火光。”露西亚曾是雷蒙德·邓肯(伊莎多拉的哥哥)门下的一位前卫派舞者,她与父亲的朋友、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后因她的拒绝无果而终。
此处感想:作家是需要灵感的,而这灵感就是一束光,当作家没有灵感的时候,祂们就会惊慌失措,而此时当你注视祂们的时候,发现祂们连凡人也不如,,啊,祂们什么时候有光的?
本书读后感:要做一个有人性厚度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要静下心来读十本经典文学作品,那么你就不是你自己了。
《火星编年史》
原文1:想到这里,他全身发寒,被褥底下的双手不住颤抖。刹那间,这不仅仅是个想法;刹那间,他感到莫名的恐惧。
此处想法:梦,永远是绝佳的题材,它是逻辑的加工工厂。一不小心以为《火星编年史》变成了《寻梦环游记》,再之后是《索拉里斯星》,最后要变成《鬼杀队:无限列车》吗?
本书读后感:似乎人类现在不满足登月了,火星成了新目的地?虽然本书故事粗糙,但谁叫它是最早吃螃蟹的一批呢!很多当时作者一闪而过的念头,都在当今的科幻里作了详细的延伸。在探索宇宙方面,我们在走宏观之路,在意念延伸上,似乎是一条微观之途,有点想到大图景描写微观与意念的关系。
《基督山伯爵》
原文1::一天,他走访的那家渔户收到一份礼物:一条崭新的加泰罗尼亚渔船,两张大拉网和一张拖网。憨厚的渔民想好好谢谢慷慨的访客。可是有人瞧见,头天他从渔村回去,向一个水手吩咐了几句话,便上马赶路,从埃克斯门出了马赛城。
此处感想:即便在那个时代,敢这样大手笔,也很容易猜出是谁吧。大数据时代,没有基督山伯爵了。
原文2:我真不知道你们怎么会觉得这个人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他是个很英俊的男人,穿得也很讲究,看得出他的衣服都是法国货,不是在布兰的店里买的,就是在于曼的裁缝铺里定做的;脸色有点苍白,这倒是真的,不过您也知道,苍白的肤色是高贵的标志。”
此处感想:每个时代都有一套“迷信”,苍白的肤色、可爱的梅毒、凸起的肚腩都曾令人引以为傲,别笑,我们的时代是八块腹肌,事过境迁,也许没啥区别(网友评论:把也许去掉)
原文3:“《恺撒回忆录》,”强盗头子说,“这是我最爱看的书。”
此处感想:在前几年的大畅销书《罗马人的故事》里,作者盐野七生极力推崇凯撒,书中多次提到凯撒的《高卢战记》,应当就是这里的《凯撒回忆录》,以此推论,大仲马也是非常推崇凯撒的,就像他推崇拿破仑一样。许多具有英雄情结的人无不如此,欧洲四大统帅,无一不是天纵奇才之辈,就连刺杀凯撒的布鲁图斯也曾经说:“讲到凯撒这个人,说一句公平话,我还不曾知道他什么时候曾经一味感情用事,不受理智的支配。”
这里的凯撒,是伯爵与强盗头子的精神寄托,是大仲马心目中的拿破仑。
原文4:一生中有一段时间是在东方度过的,夫人,您知道,东方人在这世界上只看重两样东西:名马和美人。”
此处感想:记得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比扬帆的战舰、奔驰的骏马和起舞的女人更美的了。
本书读后感:并没有大仇得报的快感,正如伯爵最后所说: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有的只是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只有下过死的决心的人,才会知道活着有多好。
《皮肤的秘密》
原文1:怕狗人士在遇到狗时,会当即吓得六神无主,而这一紧张反应会刺激到他(她)的气味腺,导致分泌更多吸引狗的气味。很多狗狗总喜欢不雅地嗅闻人的两腿间,同样也是气味腺的“功劳”,这种气味对狗狗来说简直美妙绝伦。
此处感想:学到了新知识,狗为啥喜欢闻人腿部。
原文2:我出诊时,常常遇到一些咨询面部棕色斑点的病人,也就是常说的老年斑。不过有一次,我婆婆在见完皮肤医生后气得要命,原因是那个大夫说她的色斑是老年斑,而那时她才刚刚四十多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于是我改称这些色斑为晒斑,毕竟色斑的成因也只有一个:长年的日射,或是日光性皮炎。老年斑是皮肤的抗议反应,表明皮肤终生可接收的紫外线早已达到上限。
此处感想:为什么医生经常提醒我们防晒?太阳对万物是有益的,人适当晒太阳有好处,但如果过分暴露在阳光下,特别是夏日烈阳,那就不仅仅是变黑那么简单,因为皮肤受到紫外线的侵袭,容易过早长出老年斑,这种老年斑其实是一种“晒斑”,也意味着人的皮肤接受紫外线的量已经满了,曾经晒过的日光浴都是要还的。所以听到有些男的觉得大太阳下防晒是一种特别没有男子汉气概的行为,比如打个伞啥的,也是挺可爱的啊
原文3:显然,这么一圈儿下来,风险最低的治疗方案便是饮食调节,据此来控制皮脂的过度生产和炎症活动:完全告别精制白面、糖、大量牛奶[46]和反式脂肪等典型的“文明食品”,多多食用蔬菜、全麦、坚果、鱼类及鱼油,这些食物都富含重要的Ω-3脂肪酸。此外摄入一定的益生菌,能够获取具有消炎作用的肠道细菌,或者也可以通过高纤维饮食来自己培植。以上这些都可以助您远离痤疮,保持肌肤健康。
此处感想:黑头、痤疮、痘痘最有益的方法是通过饮食调节,告别米饭、面条等精致碳水,多食蔬菜、全麦、坚果及像橄榄油一样的健康食用油。
原文4:其实从出生第一天起我们就已经开始衰老,而只有在三十五岁左右时才会明显可见,有的人还会更早一点。不仅皮肤会老,整个有机体都会老,毕竟人类的衰老过程是由基因编写好的。至于来得有多快有多强,则与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而这,首先会体现在皮肤上。
此处感想:人类的衰老过程是由基因编写好的。至于来得有多快有多强,则与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而这,首先会体现在皮肤上。
原文5:日化工业到底在做什么?在向我们销售这些产品的同时,为了消除肥皂和泡沫带给皮肤的损伤,还为我们准备了相应的修复产品。如此系统化护理流程简直不能再讽刺:首先,用清洁皂去除皮肤油脂,然后拍上滋补爽肤水——要知道,所有这些“强化”或“清爽”的功效,全部都是由日化工业自己发明的——最后再涂上护肤霜,润润肤、保保湿。
对于这一系列摧枯拉朽的攻势,即便是最健康、最坚韧的皮肤也会出现干燥瘙痒问题,甚至是接触性皮炎等刺激性反应。对皮肤的过度清洁保养,离伤害身体仅有一步之遥!
您还记得吗?修建那层薄薄的,承载着我们整个保护屏障的角质层,要花费表皮四周时间——但我们却做了些什么?不断拿各种充满泡沫、香水和色素的肥皂去清除油脂,碱洗浸滤去“砖石”间的混凝土,一心致力于摧毁皮肤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保护膜。还有数不胜数的刺激物:香料、色素、乳化剂、防腐剂、各种过敏原……简直是恐怖统治。
此处感想:所以有一种“精致”也是现代化工业的洗脑结果,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结果人类预计不到,相反,针对这种精致所带来的好处和实际所带来的坏处——即便知道自己只不过是现代工业的绑架品,祂们也甘心“受缚”或者说通过计算后发现这份精致仍然是最优解,就像飞蛾扑火,就像流星划夜······
本书读后感:不止皮肤,其实更多的是健康问题。
《沙丘六部曲》
原文1:人类潜意识深处存在一种渗透全身的需求,即追求一个符合逻辑、凡事有理的宇宙。但现实中的宇宙总是领先一步,令逻辑无法企及。
此处感想:有形的逻辑是人的语言,无形的逻辑是神的语言。
原文2:而现在,契尼正在遥远的南方——那个烈日照耀下的寒冷国度——躲藏在新穴地的某个秘密堡垒中,很安全,身边还带着他们的儿子,雷托二世。
抑或,这事还没发生?
不,他打消了自己的疑虑。因为怪人厄莉娅,他的妹妹,已经跟着母亲以及契尼一起到那儿去了——乘着安放在野生造物主背上的圣母轿,长途跋涉二十响,往南方去了。
他甩掉脑中骑乘巨型沙虫的想法,暗自寻思:抑或,厄莉娅还没出生?
此处感想:作为故事的主角,保罗一直具备一种预知能力,他能提前梦到或者脑中闪现未来将要发生之事,他将成为穆阿迪布、一个未来的人们为之疯狂的名字,一个带领黑绿大旗*团、把战火燃遍宇宙的领袖。他抗拒这样的命运、又渴望这样的命运,他无数次梦见自己矗立山巅,而周边则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他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在时间的海洋中冲浪,时而跌进浪谷,时而骑上浪尖。
但从刚开始,保罗就明白,这一切似乎都是被安排的。他始终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自主意识,他所想所做的判断背后都是自己能控制的吗?像是游离于“沙丘”之上,即便站在赫伯特的角度,凭借上帝之眼也无法随意安排一个人的命运,他是他思想与动机的产物,按照所受的训练循规蹈矩,直至最后成为穆阿迪布,他一定要按照逻辑书写吗?在下笔的那一段只展现一种命运,但更多的命运不是还在未下笔的那些段落里吗?借由主角,作者也在与保罗一同提问。
原文3:他了解宇宙的方法与众不同,观察到的结果既准确又有误差,这使他饱受折磨。他在预见中看到了未来。然而,当那一刻真正降临的时候,当未来步步进逼、越来越趋近于成为现实的时候,现实却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自行衍生出种种微妙的变化。
此处感想:未来之力,并非确切直达,因为力量总是伴随着混沌,选择会出现分叉。
《随园食单》
原文1:凡人请客,相约于三日之前,自有工夫平章百味。若斗然客至,急需便餐;作客在外,行船落店,此何能取东海之水,救南池之焚乎?必须预备一种急就章之菜,如炒鸡片、炒肉丝、炒虾米豆腐及糟鱼、茶腿之类,反能因速而见巧者,不可不知。
此处感想:古人闲适之心方得闲适之法,不知当日升斗之民亦否有此闲适?
原文2:将肉捶碎郁过,用冻猪油一小团作馅子,放在团内蒸之,则油流去,而团子空心矣。此法镇江人最善。
此处感想:吾不知空心肉圆意欲何为?不食猪油化冻之温润,亦不作撒尿牛丸之喷射闲趣,独得空空之心,以此为乐乎?昏昏之人类。
本书读后感:不可以今日之法忖度。春秋万卷,不及司厨一稿。
《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
原文1: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人民相比,威尼斯人的信仰并不算特别虔诚。史料已经证明,像上述两位那样无所顾忌地违反教皇禁令的商人为数不少。因此,较之别国的教徒,威尼斯人是属于最远离宗教狂热的一群人。
此处感想:《威尼斯的商人》声名在外,原来还有这般缘由,不读不知。
原文2:广场的正面,当然是教堂。其他面向广场的地方,是权势者的家宅以及小型造船厂。不过,广场旁边占地面积比教堂更大的地方,必须留给运河,这也是威尼斯的独特之处。如今,一些地方已被填平,不见踪影,但是在当年,视“活着的潟湖”为生死大事的共和国时代,广场边上总有运河流过。在威尼斯,无论是人员还是物资的运送,都必须依赖水上交通。运河因此理所当然地与人们精神生活中心的教堂,享有同等的待遇。广场上建有阶梯,可以下到运河,算是简单的登船口。
此处感想:代入感极强,中国的背山面水,在威尼斯可以理解为背靠教堂,面朝运河。
原文3:大企业的独占行为,最终会导致国家的整体经济僵化。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耐人寻味的是,看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的,竟然是掌控威尼斯*权的大商人们。这与任由巨贾独占市场的热那亚、佛罗伦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处感想:虽然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威尼斯的商人依然是最精明的一群人,试问谁有勇气来阻断自己追求利益之路,只不过他们看得很长远、很长远~
原文4:尽管元首改由国会选出,但不是每个议员都拥有投票权。基于过往的经验,威尼斯人再也不相信多数人的集会就能做出公正的选择,所以连投票者都需要经过挑选。他们采用的是威尼斯人独特的方法:抽签加选举。光凭抽签,或许会比较公平,但容易产生不当的人选。可如果仅靠选举,又无法回避选举运动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从共和国国会的议员中以抽签的方式选出30人。这30个人再抽签淘汰,人数减至9人。由这9个人选出40人。当选的40人抽签淘汰,留下12人。由这12个人选出25人。当选的25人抽签淘汰,留下9人。由这9个人选出45人。当选的45人抽签淘汰,留下11人。由这11个人选出41人。最后的这41个人,才是有权选举元首的投票者。元首候选人必须获得41票中的25票,才能当选。
此处感想:这种选举制度虽然极为复杂,但好在谨慎小心,而它真正的精髓是内含了败者复活的理论。
《人间喜剧》
原文1:好心的教士,逢到穷人告急而自己囊无分文的时候,往往把鞋子上和短裤裤脚上的银搭扣卖掉。镇上一般虔诚的妇女看他走出教堂,把短裤脚管的带子拴在钮孔内,便赶紧到纳摩的首饰商那儿,赎出搭扣送回去,还埋怨他几句。他从来不添内外衣服,要穿到不能再穿为止。到处都是补丁的内衣,贴在肉上好似马鬃做的苦行衫[29]。包当丢埃太太或是别的信女,只能跟他的女管家讲妥,等他睡觉的时候把旧衣服拿掉,换上新的
此处感想:彼时还有这样的夏伯龙吗?《悲惨世界》的神父求助冉阿让、特瑞莎明灯之光照亮世人,反观我们,唯钱至上,这样的土地能开出何种花朵呢?
原文2:本堂神甫像小孩子一样快活,答应每星期来谈话两次,替老人解释基督教教义。由此可见,大家以为他的信教是于絮尔促成的,并且还有卑鄙的用意,其实是很自然的演变成功的。这颗心灵的创伤,教士暗中惋惜了十四年没敢碰一下;如今老人却像受伤的人请教一个外科医生似的,自动来央求他了。从那次谈话以后,于絮尔每天晚上的祷告都是和老人一块儿做的。他心中慢慢地觉得有种恬静的境界,代替了以前的骚乱。像他自己说的,不可解的事既然有上帝负责,他精神就安定了。于絮尔回答说,这表示他已经在上帝的国土内有了进展。
此处感想
有四种想法映入脑海:
1、“显灵时刻”所陈述的梦游场景,其实是因为掌握了大数据,但当时的大数据从何而来,也许有人调查吧;
2、于絮尔跟显灵的师傅们合起来做的一场局;
3、真的有意念分离这回事,但应该不至于让医生相信上帝,不是更应该相信科学么?
4、科学与神学某种程度是一体的,但哲学又是另一回事。
原文3:戈安得弟兄成为主教专区的承印商和出版者,又是本州今后独一无二的报刊——《夏朗德时报》的业主,每年有一万五到两万法郎的营业;小赛夏的印刷所每月勉强做到三百法郎,除了付监工的薪水,玛利红的工资,捐税,房租,大卫一个月只到手上一百法郎。换了勤谨巴结的人,准会添一批新铅字,买几架铁机,用便宜的印刷工价向巴黎的出版界兜揽生意;这位老板和他的监工却一心一意在学问上做工夫,看见还有最后几家客户的生意就满足了。戈安得弟兄终究摸清大卫的性情脾气,不再毁谤;他们觉得最聪明的办法是让那家印刷所苟延残喘,维持一个不上不下的局面,免得落在一个精明强干的同行手中;他们自动把零件生意介绍给大卫的铺子。可见只因为竞争的人算盘精明,大卫在生意上还能存活,他自己可并不觉得。戈安得对于他们所谓大卫的“怪脾气”暗暗欣幸,表面上对待大卫很公道,很正直,其实他们的行事和驿车公司差不多,为了防止竞争,自己开出新公司来假装有人抢生意。
此处感想:街头卖菜的两家小贩竞争也是如此,一家生意比较好,一家要差些。实际上,好些的那家如果精明些,是不愿意差些的倒闭的,因为怕换了新人竞争变大,不过不像这里戈安得兄弟还给小赛夏介绍生意、以此维护印刷所的苟延残喘、好让自家企业占尽先机。戈安得兄弟的高明之处在于,还在暗中开新公司,以此来对冲市场竞争。现代企业的兼并发展、也是由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
原文4:我们的可笑大半是由于某种高尚的情感,某些德行或才能过分发展。不和高等社会来往而不加纠正的傲气,不在崇高的感情圈子内而在琐事上发挥,结果变为生硬。慷慨激昂的情绪原是基本的美德:历史上的圣者,无人知道的献身,辉煌的诗篇,都是受它的感应;但用在内地的无聊小事上面就是夸张了。离开了人才荟萃的中心,呼吸不到思想活跃的空气,不接触日新月异的潮流,我们的知识会陈腐,趣味会像死水一般变质。热情无处发泄,一味夸大渺小的东西,反而降低热情的价值。毒害内地生活的吝啬,毁谤别人的风气,便是这样产生的。不久连最杰出的女子也会染上狭窄的观念,鄙陋的行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毁掉的,有些男人是天生的大才,有些女子倘若经过高等社会的教育和优秀人士的栽培,可能是极风趣的人物。
此处感想: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雨季、一个在瓦尔登湖筑屋的隐者……他们蓬勃的思想、辉煌的诗篇都无人应答……对于祂们来说,保持孤独、栖身冷一点的世界既是对自身羽毛的爱惜、也可以使精神得以休憩。
如果在乡间或是某个偏僻的角落,听闻酸腐的怪人、傲慢的深居简出者,那么很大程度上我们要反思下本地的习俗与道德标准了。
原文5:特·巴日东太太的毛病却是用大而无当的句子,把浮夸的字眼堆砌起来,变成新闻界所谓的“夹心面包”——记者们天天早上为读者做得极难消化,而大家照样吞下去的文字。她的谈吐滥用极端的形容词,把小事说成天大。就在她那个时代,样样东西已经被她典型化,个性化,综合化,戏剧化,极端化,分析化,诗歌化,散文化,巨型化,圣洁化,新式化,悲剧化;我们只能暂时破坏一下语言,描绘某些女人新行出来的歪风。特·巴日东太太的思想也同她的语言一样如火如荼。心中和口头都是一片狂热的赞美。事无大小,她都要心跳,昏迷,激动;一个慈善会女修士的热心,富希弟兄的处决,阿兰戈先生的《伊普西蒲埃》,留伊斯的《阿那公达》,拉华兰德的越狱,一个女朋友粗着嗓子吓走窃贼,都能使她兴奋若狂。在她看来,一切都是崇高的,非凡的,古怪的,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她紧张,愤怒,丧气,忽而精神奋发,忽而垂头丧气,望着天上或看着地下,老是眼泪汪汪。她的精力不是消耗在连续不断的赞叹上面,便是消耗在莫名其妙的轻蔑上面。她猜想雅尼那总督的为人,恨不得在他后宫中和他搏斗;觉得被人装入布袋丢下水去,伟大得很。她羡慕沙漠中的女才子,斯丹诺普夫人:。她想进圣·加米叶修会,到巴塞罗那去看护病人,染上黄热病送命:那种身世才伟大呢,崇高呢!她不愿埋没在野草中过平淡无奇的生活。她崇拜拜伦,卢梭,崇拜一切生活富有诗意和戏剧色彩的人。她准备为所有的苦难痛哭流涕,对所有的成功欢呼颂赞。她同情战败的拿破仑,屠杀埃及暴君的美黑美特-阿利。总而言之,她在天才背后画上光轮,认为他们是靠着香气和光明过活的。在许多人眼中,特·巴日东太太是个没有危险的疯子;目光深刻的观察家觉得她的种种表现仿佛有过昙花一现的美妙的爱情,见过极乐世界而只留下一些残迹,总之,她心里藏着一股没有对象的爱。这个观察是不错的。特·巴日东太太最初十八年的结婚生活,几句话就好说完。她先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和遥远的希望支持了一个时期。随后她承认限于财力,一心向往的巴黎生活不可能实现,便考察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孤独感到寒心。女人过着没有出路、没有风波、没有兴趣的生活,绝望之下往往会一时糊涂;可是特·巴日东太太身边连使她一时糊涂的男人也看不见。她没有什么可期待,没有意外的事可以希望;因为平平淡淡过一辈子的人有的是。在法兰西帝国声威鼎盛,拿破仑把精锐的队伍送往西班牙的时节,那位太太一向落空的希望又醒过来了。她出于好奇,想见识见识那些听到命令就去征略欧洲的英雄,把骑士们神话式的奇迹重演一遍的人物。帝国禁卫*路过的地方,便是最吝啬最倔强的城市也不能不招待,州长市长预备好长篇演说,出去迎接,像恭迎圣驾一般。
此处感想:想起热爱幻想的爱玛、勇敢追逐的包法利夫人、失去热情的娜斯塔霞、向命运挑战的简·爱……和特·巴日东太太一样,这些女主人公们大抵都是想象力的宠儿。
《即将到来的边缘战争》
原文1:有人可能会补充说,尽管“9·11”事件震惊全球,但大西洋仍然很重要。事实上,正是大西洋决定了美国和欧洲奉行不同的外交和*事*策。我们也同样可以说,俄罗斯直至今天仍然是一个不安全、不稳定的陆权大国,它渴求更多的出海通道。从一方面来说,俄国在13世纪是蒙古汗国入侵的受害者,只靠着时间、距离和天气这些自然因素逃过一劫;另一方面来说,因为欧洲、乌拉尔地区和东欧地区之间没有大的障碍,尽管人工边界柏林墙倒塌了,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依然存在,百年来并无变化。是美国通过支配整个大陆的资源,才最终保住了欧洲的和平。
此处感想:读到这里,看到今天的俄乌现状,真是心有戚戚,然而我在担心什么呢?即将来到的边缘战争与我何干呢?同情战争中的人们,实际就是同情我们自己,我们千百年来轮回的命运啊!
原文2:当今时代的变化核心,是空间被日渐填满,形成真正封闭合拢的地理局面,国家和*队拥有的隐蔽空间越来越少。20世纪早期的现代*队虽然实现了机械化,仍然需要跨越许多英里才能到达对方的阵地,而现在导弹的射程相互覆盖,胜负瞬间可分。但是,地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消失,恰恰相反,它只会变得更为关键。
此处感想:胜负立即可分,导弹相互覆盖,但地理却变得更加重要了。想起了车臣战争,焦土之下,血骨必争,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一种平衡。
本书读后感:地缘*治就像薛定鄂的猫,看过的人越多,相信的人就越多,进化的方向就越像那么回事。理论照进现实,今日的俄乌局面,未来可能的亚欧纷争及世界容易擦枪走火的角落纷至沓来,世界危在旦夕,你我命悬一线,人类的命运似狂风吹卷下的烛照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