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历下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共21分)
我的翻译家梦
袁敏
①在新新饭店面朝西湖的露台上,我和自己从小敬仰的《术木》的翻译者近在咫尺,抵膝而坐。巴金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小袁,我看了你的小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这一刻,我在心里慨叹生活的奇妙……
②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上学,大约读五六年级。有一天,很偶然地从一个同学的课桌抽屉里发现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叫《木木》。泛黄的封面上,“木木”两个字很大,竖排的,右侧是一个素描笔触勾勒的大胡子外国人,下面的“(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两行字很小。最奇怪的是,这些字都是从右边往左边排的,和我以前看到的那些书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一种久远的沧桑气息。
⑨我觉得新鲜好奇,便问那位同学借了这本书,回家细细地读了。小说将一个卑微的哑巴农奴对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的感情描写得令人心颤。那次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我哭湿了好几条手绢,心里对这本书的翻译者巴金先生崇拜得不得了。小小的梦想,就在读完木木》那一刻诞生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与巴金先生相遇,我更期待自己将来能像他一样,成为一个翻译家,把世界上最好看、最打动人的小说翻译成中文,让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热爱读书却不识外文的小读者,也可以看懂优秀的外国名著。
④我的这一梦想,当时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我小学毕业时,杭州市外国语学校到天长小学来招生,面试时来了两位老师,对我提了很多问题,还让我朗读了几段文章。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是怎样回答的,朗读的是什么文章,如今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老师临走时在楼梯口回身望着我,笑眯眯地一摆手,说:“在家等通知吧!”
⑤以后的那段日子里,我自以为一只脚已经踏进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今后自己将天天学习外语,说外国话,阅读外国书籍,当一个翻译家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
⑥没想到,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很快,时代的风雨来了,一切都不算数了。我再也没有等到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而是按照地区划片、就近入学的原则,被分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学。报到那天,心头涌上一种莫名的郁闷。我到自家的后晒台上,把自己疯玩了一个夏天的皮筋、沙包、毽子等玩意儿一股脑儿扔了下去,心里和那个还没踏透过校门的杭州外国语学校默默告别,也和自己的梦想再见了。
⑦杭十一中是一所老牌中学,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遗憾的是,我们入学时,图书馆已经被贴上封条,我们只能在外面张望里面那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和层层叠叠的图书。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⑧终于有一天,我们一些胆大的同学私底下商议,砸破图书馆的窗户,爬进去偷书。我像假小子一样,不管不顾地和男生一起跳窗而入。其实潜意识中,我惦记着木木》那本小书,希望能在书海中觅得它的踪迹。一进图书馆,我就直奔外国文学专区,而且首先寻找俄罗斯文学的专柜。那一瞬间的狂欢,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酣畅淋漓,虽然我没有找到木木》,但其他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的众多图书,同样让我欣喜莫名,被我一本本飞快地扔出窗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
⑨当图书馆窗外的草坪上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时,我们还不肯收手。直到告密者带着工宣队和老师将我们人赃俱获时,我们还没有从疯狂的兴奋中清醒过来。偷书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所有扔出窗外的图书全部没收。
⑩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一名三班倒的挡车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几十斤重的杠子搬上搬下,十根手指无休止地在杠子上的丝线里拨弄穿行。每天下班都腰酸背痛、筋疲力尽。那时,唯一给我安慰和遐想的,就是文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当翻译家的梦想没能实现,但巴金先生翻译的《木木》却带我走近了文学,而后,特殊境遇下接触到的《金蔷薇》又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和爱上了文学,我在枯燥繁重的劳动之余拿起笔来,写篇稚嫩的文字,也开始了自己新的梦想。
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的人。不久以后,我幸运地遇到了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她当时到我们工厂来组稿,而我的一篇散文居然获得了她的青睐:再后来,我从一名工人业余作者成为小说编辑;再再后来,我在李小林的鼓励下,写出了中篇小说《天上飘来一朵云》,当时小林正好陪巴老来杭州休养,她将我的小说初稿给巴老看了。
此刻,这位以前未曾谋面却让我产生梦想的文学巨匠,就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你是可以写东西的”。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文学的梦想却无可阻挡地扎根在心里。
从此,我就和文学结缘,再也没有分离。
(选自年10月31日《文汇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梳理“我”追逐梦想的过程。(6分)
(1)读完《木木》,梦想诞生
(2)①,②
(3)③,④
(4)结缘文学,梦想延续
2.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3分)
那次的阅读体验,对我这样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来说,完全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无书可读的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就像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
3.结合文章,谈谈对第⑧段画线句“生活还是会眷顾有梦想的人”的理解。(4分)
4.本文运用倒叙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5分)
2.(1)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其清醒过来,文中指阅读《木木》的体验。突出了《木木》这本书给我的震动之大,我的梦想在读完《木木》的那一刻诞生了。
本题3分。解释词语1分,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2分。
(2)比喻。把无书可读的我们比作被撂在干涸的沙漠上渴望喝水的小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面对门窗紧闭的图书馆想读书却求而不得的情形,写出了当时我们对读书的极度渴望之情。
本题3分。判断修辞方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3.从读完《木木》那一刻起,我就诞生了当翻译家的梦想。虽然梦想一度搁浅,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哪怕工作繁重也坚持写作,并最终得到了巴老的肯定,从此和文学结缘。这句话承上启下,表达了对坚持梦想的欣慰和对生活的感激。
本题4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意思2分,表达情感(中心)1分,结构作用1分。
4.文章运用倒叙写法,从我得到巴老的肯定写起,回忆了我追逐梦想的过程。突出了巴老在我追梦路上的引领作用,表达了我对生活的感激和实现梦想的激动。倒叙手法使文章有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本题5分。结合内容和主旨分析倒叙的作用3分。结构作用2分。
(二)(市中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共21分)
粮食的味道
韩浩月
①我喜欢粮食。经过超市粮食摊的时候,总忍不住停下脚步,对那些堆放在木格子里的各种粮食打量一番,大米、红小豆、花生……有时候也忍不住用勺子把粮食抄起又撒下。内心忍不住发出赞叹,这是粮食啊!
②粮食买回家,用电饭煲做熟了端上桌,孩子不爱吃。自己扒拉几口,也产生了疑惑。怎么不再是童年吃的粮食味道了?粮食的那种独特气息怎么消失了?粮食怎么只有“食粮”的功用,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构成的滋味为何不见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储存着粮食的味道。
④童年时一个大家庭用一口大铁锅做饭,半锅的水抓一把大米扔进去,快熟的时候再浇一瓢磨好的豆浆,煮沸腾了就是一锅稀粥。那碗稀粥的滋味已经不错,而粥锅里的布袋捞出来,才是真正的美味。因为布袋里装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米团,挖一小口放进嘴里,大米与大豆融合后的香味直冲鼻腔,经历过柴火的熬煮之后,米团的糯软通过舌尖一直传递到内心深处……
⑤一直觉得,粮食不简单地只是粮食,它们还是大自然的子孙,是有生命的。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我经常可以感受到粮食的生命韵律,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藏在结实的麦穗里面,剥开来看,麦粒还带着一点点青涩。它们像是要急不可耐地逃离“家园”,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在滚烫的麦场上开心地打几个滚。
⑥过去品尝粮食,都能尝出它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到它们是如何在暗夜中随着“母体”摇曳的,当风暴来临时,它们又是怎样紧紧挨在一起相互扶持的,它们在细雨中聆听骨节生长时所发出的声音,在阳光灿烂的时候随风舞蹈……
⑦母亲总是能把各种各样的粮食,做出温暖与幸福的味道。小时候总爱闻远远飘来的炊烟,因为那炊烟里总是带着粮食的香气,我家的炊烟,就时常掺杂戗面馒头的味道。
⑧母亲把揉了整个下午的馒头放进锅里,一捆麦草烧完,掀开锅盖,先是眯起眼睛,等待扑腾起来的蒸汽消散,再快速地把手伸进锅里,捏起一个白胖的馒头递给我。我把那个烫手的馒头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凉到可以入口,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馒头的热度会把牙齿也微微烫到,这样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
⑨有时候母亲着急下地干活,就从锅里煮的地瓜挑几个好看的给我们当食物。地瓜皮软瓤红,从内到外都甜丝丝的,是吃完后打个饱嗝儿都会涌到嗓子眼儿的美味的甜。这样的地瓜,已经有一二十年吃不到了。从超市买来的地瓜,在粥里煮熟了之后入口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它不是经历过日月风雨洗礼的地瓜,不是在土壤里做过美梦的地瓜,也不是母亲栽种的、收获的、煮熟的地瓜。
⑩经常看到有人用“好吃到哭”形容美食,一般这样的形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好吃到哭”的,还是过去的粮食啊。你去翻翻莫言、贾平凹、路遥的书,那里面描写吃食的片段,才会让人流泪,不,只是为他们描写吃到好东西时流露的感激而流泪,更是为他们这一代人所承受的饥饿与苦难而流泪。
(11)也有可能是,粮食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变化,而是我们的味蕾变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而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我们已经不用再闭上眼睛,去体会粮食在舌尖上打转的滋味,如同不用时时回头去翻阅过去那几段食不果腹的历史。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
(选自《散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粮食的味道”的含义。(4分)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我把那个烫手的馒头从左手倒到右手,从右手倒到左手,等不及凉到可以入口,就迫不及待地大口咬下去,馒头的热度会把牙齿也微微烫到,这样的馒头,才是最好吃的。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句子中加点词语。(3分)它们像是要急不可耐地逃离“家园”,在太阳的照射下晒一个肆意的日光浴,在滚烫的麦场上开心地打几个滚。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11)段划线句子,“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能不变吗吗?”的理解。(6分)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5分)
1.文题粮食的味道有多重含义:一方面指粮食本身的味道,另一方面指粮食所包含的温暖而幸福的味道、成长经历和生命韵律,饥饿与苦难的味道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写了我的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了我迫不及待地吃馒头的样子,传神地表现出我对粮食的渴求。可据此回答。
2.(1)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倒咬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急于品尝刚出锅的馒头的情态,表现了我的急切及对粮食的渴求。
(2)肆意是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麦粒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粒急于逃离麦穗,尽情享受日光浴的情态,体现了麦粒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
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包括粮食在内的诸多事物,也不再有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这样的状况下,粮食的味道变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我们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以及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所以品尝不出粮食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所包含的滋味了,表达了作者对粮食的感恩、敬畏之情。总结上文,照应题目、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4.
示例一:文章运用倒叙写法,从开头写如今去超市买粮食写起,回忆了童年一家人煮稀粥,蒸戗面馒头、吃煮地瓜的事。写出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我们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以及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所以品尝不出粮食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所包含的滋味了,表达了作者表达了我对童年粮食温暖而幸福的味道的回忆,以及对粮食的感恩、敬畏之情。倒叙手法使文章有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示例二;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拿童年时能品尝出粮食的味道与现在品尝不出粮食的味道做对比。突出强调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我们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以及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所以品尝不出粮食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所包含的滋味了,表达了作者表达了我对童年粮食温暖而幸福的味道的回忆,以及对粮食的感恩、敬畏之情。
本题考察构思与写作手法,主要是考察倒叙和对比。从开头写如今去超市买粮食写起,回忆了童年一家人煮稀粥,蒸戗面馒头、吃煮地瓜的事。写出了因为品尝到世间太多的美味,我们失去了对粮食的感受力,以及那份小心翼翼的珍惜,所以品尝不出粮食原来承载的那些由香味、自然、情感等元素所包含的滋味了,表达了作者表达了我对童年粮食温暖而幸福的味道的回忆,以及对粮食的感恩、敬畏之情。倒叙手法使文章有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21历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21分)
那个一生都在暖场的人
①老陈是我的初中同学,他个头不高,长相普通,成绩垫底,不是个讨喜的孩子。可他对谁都掏心掏肺,任劳任怨。大家习惯了他承担班务,都称他劳模,满满的都是取笑和讽刺。
②初中毕业,全班57个同学,老陈辍学了。拍毕业照那天,老陈眼含热泪,跟每个同学拥抱,向每位老师鞠躬。那时,我们都以为,和他的人生不会再有交集。
③可步入社会的老陈就像一个黏合剂,用让人不忍拒绝的热情,使班里57个人没在岁月里走散。
④老陈第一次张罗班级聚会,是在初中毕业一周年。那一年,他在工地当小工,整个人又黑又瘦。有同学遇到他,他都不由分说请同学喝瓶水或吃根雪糕,像个家长嘱咐同学:一定要好好学习,搬砖太苦了。
⑤第一次聚会是在大年初三,来了37个人。大家吃饱喝足,他悄悄结了账。再后来,老陈每年大年初三都组织聚会。可是,来的人越来越少。最少的一次,只有班长、我、和老陈。那天老陈很失落,要了酒自斟自饮。他说自己人微言轻,大家看不起他这个打工仔。我和班长承诺:以后,我俩一定会来。听到这话,老陈流泪了。
⑥在那几年里。老陈熟知每个同学的家庭状况。哪位同学、老师家里有事,他都义不容辞地去帮忙。老师们说,他不是教过的最有出息的学生,却是最懂感恩的一个。
⑦老陈就这样,用他不管不顾的热心,温暖着周围的人。
⑧后来,老陈在